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安藤忠雄连战连败》读后感读了《安藤忠雄连战连败》一书,感受很深,了解到一代建筑大师的艰难经历,连战连败,确实如此在世纪年代的日本,2060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成长,都市的重建与扩大高速的时期从战败的废墟中奇迹的复兴,国家开始将能量转向自己国内的建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仅岁的安藤忠雄开办了自己的设计院,也正是20开始踏上他的事业征程,他的经历值得当下的我们借鉴我便以每一章为一段,来谈谈我的感想在序言里,安藤忠雄令人奇怪地跑题一会说设计大赛,一会说走上建筑之路受到赖特的影响,一会又谈与建筑领域之外的艺术家(主要是画家)接触开阔了视野,也让自己的建筑思维更有弹性(注意,弹性)他谈到年轻时候到西欧游历,看到西欧的建筑与城市那丰富的历史背景,彻底为其倾倒,因为“在其基础中,‘个人’是作为一种确实的东西存在着的”这个段落让我思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人们的生存环境、气候,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最终落实到思维方式,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建筑,这绝非偶然然而,能够看清楚这一点,不妄自菲薄,不生搬硬套,则需要更多科学、历史和人文的素养但是,具备这些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不是那些专业人士但改变这一切的,恰恰是那些专业人士跑题了,不过值得跑下去就举安藤忠雄的例子安藤在京都车站的改造项目中落标JR(关于京都车站,我有更多话说,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让他落标的重要原因是他在中央大厅上设计出一个超出面积和预算的大庭园安藤认为作为京都市中心的地段,应该留出一块类似广场一样的公共空间安藤很清楚日本没有群体集会的习惯,他自己也说“没有公共意识的人是无法创造出公共空间的”,但他仍旧要这么干在我看,安藤无论如何说服不了我他的执拗有何道理强迫不具备传统和意识的种族接受他们千年来都不存在的东西究竟有何必要?中国的大部分广场都没发挥出西欧的功能,在我看,仍旧是在认识不究竟的前提下挪移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这个例子提醒我,完全没有必要崇拜任何一位所谓专家、大师除非那个大师具备超越本专业的视野和高度跑回来安藤在跑题的序言里着重提到了路易斯康,这是我所真正感兴趣的大师评价大师,关注的点一定有料康(安藤这样称呼)绝对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建筑师五十岁之前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成就安藤注意到康大学毕业后在欧洲流浪了一年,“在那里使他接触到当时那动荡的时代氛围,从此他逐渐为现代主义流派所倾倒”我在这句子的后面批注道“年轻啊!能理解年轻的康做出的选择,不赘言康在快到五十岁的时候,接到让他的命运发生转折的一个大单一耶鲁大学美术馆的增建项目那时候的康正在第二次访问欧洲,安藤看到康当时画下的一些作品,那是安藤与康内心最贴近的时候“在旅游地,一边为初次见到的风光而感动,一边考虑着自己的工作,这种心情我非常理解连我自己,在每次重新翻看在旅行中携带的写生本的时候,会发现在那入迷地画下的风景写生旁边还会出现什么关联也没有的方案阶段的住宅设计图,还会写进一些与事务所的经营有关的数字这样有时会意外地成为打破僵局状况的突破口,从容易闭塞的日常中一下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自己”这个段落给我的启发,是一直致力于基本功的训练和随时记下灵感是良好的习惯,也是关键时刻救人一命的良药应该说,康受到了欧洲文化的滋养,才最终让他的作品获得认可我注意到安藤对康的耶鲁大学美术馆的评价“那是对超越了时代所培育出来的建筑的本质,将那普遍性的力量在近代予以继承并发扬的回归这偏离了当时的潮流,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倒退但正是这充满了勇气的倒退,使得康与同时代的建筑家们划清了界限”这个段落让我感触尤深康无疑是在五十岁的时候才真正成熟,这种成熟,我想,是他看到了建筑的本质(我隐约记得路易斯康说过‘道存在)在对‘道’有了精神性的把握之后,在康的心理,风格该已无所谓,他只要表达出他看到的,他要说的内容就够了而这种成熟,我想应该也不仅仅是针对与建筑本身的认识,也该是他对世界人生的认识记得那部讲路易斯康的纪录片《我的建筑师》里,康生活际遇颇为坎坷,他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也不好我记得片中采访贝聿铭,贝聿铭谈到康跟业主的关系从来是脾气火爆,不容分说,而贝聿铭充满了东方人的智慧,和气地面对挫折,和气地寻找机会他们的际遇在他们的建筑中会体现出来吗?我还没看到足够的例证我期待康的际遇鼓舞着安藤,康的话也几乎成为安藤忠雄的座右铭创造,正是缘于逆境“当你走进有自由的墙壁和双重混凝土屋顶构成的朗香教堂的内部空间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与外界隔离的黑暗,但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透过窗户、墙壁上地缝般的缝隙照进来的多样的光线我在这里意识到的并不是建筑物的‘形,而是空间体量感和由光线演绎的美感”相信这是对安藤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而“光的空间”又成为主因,安藤说“我从柯布西耶那里学到的并不是对‘形的手法,而是只用光也可以实现建筑的可能性猜想,柯布西耶创造的空间中,关于‘光’的一部分与安藤忠雄内心的某中趋向形成共鸣当安藤访问那些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建筑时,令他感动的,仍旧是光线带来的一“这里数百年来一直是修道士们潜心修道的空间在这没有任何装饰物以及表面修饰的空间中,你感受到的只能是划过黑暗的光线以及自己的脚步声但恰恰是这光和声音构筑了超越奢华的纵深空间感……在那里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感和人类精神的遗影为什么那些彻底舍弃的空间、用最少的要素还原的空间能够震撼人类灵魂的深处呢?中世纪石造空间给我带来的体验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感动,它已经成为了我对建筑的一种启示”建筑物,应该是怎么样的?一般的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罗浮宫,鸟巢,天坛,那样雄伟的建筑而隈研吾将那样的建筑归结为造型体,并提出那是一种“割裂”,是人与自然的割裂,是本体与客体的割裂,是将图面式的观察方式凝结成建筑身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师,安藤主张将建筑与环境分离,让建筑拥有自己的宇宙而隈研吾则主张让建筑成为一种“连接”,连接人与自然,让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直接的桥梁,并对自然产生最小的破坏但正如书中所述,大众媒体的形式决定了勒柯布西耶的成功,・照片只能传达建筑的碎片,若能亲身到书中所叙述的建筑中游历,相信会有更多的感悟,或许就能理解模糊的边界的意义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封面很符合书中的“让房子与使用者一起老朽、死亡”的意味,因为书皮的边缘很快地被磨得软软的,而方块颗粒变脏之后,更突显凹处的白了读到最后了,想说,不容易连战连败的确是安藤忠雄的一生胜利的时候不多,即便得到了,只是一个艰难起点的开始建筑师的作品常常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令外界看到,但时代发展,早先的先锋设计又成为保守方案通过了建筑师不能脱手,要一直盯到全部结束,否则根本就不是你的作品安藤在本书接近结束的时候,举例路易斯康在路易斯康的一本书里,收集了路易斯康生前没有实现的设计方案后人将其画成电脑效果图,这些图片的特点一律是平庸和无趣路易斯康啊!安藤的解释是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师要不断进行细微的调节,我相信不过,我也相信一个成功的人的一生,也可以是一直跟随着失败在本书的后记,我将这段勉励的话划了下来“柯布西耶或者路易斯康没有向苦难妥协他们选择了挑战和奋斗,他们选择了通过奋斗向世间诉诸自己的思想,在他们人生中没有等待和妥协那些非比寻常的勇气和敢于行动的人生原则就是他们成为建筑界巨匠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