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和平区学年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2022〜2023
一、(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3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o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O“两个黄鹉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忧国忧民……()o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的诗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A.争议仍然心照不宣浑然一体B.热议仍然心领神会浑然天成C.热议总是心照不宣浑然一体总是心领神会浑然天成D.争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在选文中括号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B.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C.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D.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李白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分别继承了《诗经》《楚辞》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B.莎士比亚、易卜生、老舍、曹禺都是伟大的剧作家,代表作分别是《哈姆雷特》《玩偶之家》《茶馆》《雷雨》C.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D.所谓诗歌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比如,李白的诗雄奇奔放,C.诗中“鹤”的意象内涵与黄庭坚《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的“白鸥”相同D.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阁”字,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2)分析本诗的主旨【答案】
(1)C
(2)写鹤的超然和无羁,不为任何外物所累,才能进退自如、逍遥自在这只鹤的“难进易退”,正反衬出了苏轼进退不得的两难困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诗中,鹤,的意象内涵与……白鸥’相同”错误诗中“鹤”的意象内涵是指不为任何外物所累,进退自如、逍遥自在,而“白鸥”的意象内涵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二者不相同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的能力这首诗的题目是“鹤叹”,但不是鹤在叹,也不是苏轼在叹鹤,而是苏轼因鹤而叹己苏轼上来就说这只鹤是被驯化过的,可以听从人的呼唤,但紧接着就被打脸了他让鹤立在他的座位旁边,这鹤就是不听他的话,面露不悦之色,还给了他一个不屑的侧目苏轼的内心就受到了伤害,脑补了鹤的心理活动“你难道是想象对待猫头鹰那样的不祥之鸟一样对待我吗?我如此孤单地寄身于人世间,三尺长腿架着一副清瘦的身躯低下头来啄食一点点就够了,怎么会至于用身体供你娱乐?”苏轼不服,把它驱赶到堂上立了一会儿,可它看着投给它的饼食却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然后,它突然一声长鸣,就下去了这其实是在写鹤的超然和无羁不为任何外物所累,才能进退自如、逍遥自在苏轼感叹道“让它进来很难,它自己退身也很容易,这种境界真是我所比不上的”这只鹤的“难进易退”,正反衬出了苏轼进退不得的两难困境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O(屈原《离骚》)
(2),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飞湍瀑流争喧肠,o(李白《蜀道难》)
(4),列坐其次(工羲之《兰亭集序》)
(5)战士军前半死生,o(高适《燕歌行并序》)
(6)花径不曾缘客扫,o(杜甫《客至》)
(7)矮纸斜行闲作草,o(陆游《临安春雨初霁》)8,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答案】
①.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
③.林崖转石万壑雷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⑤.美人帐下犹歌舞
⑥.蓬门今始为君开
⑦.晴窗细乳戏分茶
⑧.庄生晓梦迷蝴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犹”“悔”“频”“秋”“壑”“觞”“帐”“蓬”“乳”“蝶”
五、分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陈情与感动罗伟章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子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无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如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马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C.苏东坡与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E.最后一段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16.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一一川西彭山,为什么?
17.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8.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答案】
15.BC
16.
①作者与李密人情相类,遭遇相似,自幼结识,在内心深处已将李密视为自己熟识的故人老友,至于他的家乡在哪里并不重要;
②作者偶然来到川西彭山,意外发现是李密的故乡,如与老友久别相逢,倍感欢喜,因此用大量笔墨描写彭山;
③彭山自然风景美好质朴,当地人安宁祥和,内心丰盈,使作者更深体味到生长在这里的李密以陈情与感动使孝道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
④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既有彭祖活了近800年的传说,又有张献忠沉银的真实历史,作者用一虚一实的写法,为彭山增添了历史文化色彩;
⑤作者由感悟彭山孕育的传奇精神,写到了李密及《陈情表》用陈情与感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卒章显志,升华主题17,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晋武帝到亿万国人,从个人到众人,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陈情表》感人无数的力量;又用“文学的根”比喻“陈情与感动”,用“根深叶茂”比喻《陈情表》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李密的崇敬之情,对《陈情表》的高度赞誉最后一句话既有点题作用,又深化了主题
18.
①《陈情表》是我儿时读的第一篇古文,让我闻到了旧香,感受到语言的美;
②曾经给予幼年丧母的我以宽慰,至今仍心生颤栗;
③它让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一一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当痛苦降临,无法逃脱,便只能忍受和承担,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
④在我中年时意外在李密故乡与“故人重逢”,由彭山的风土人情、传奇精神我感知并感悟到了《陈情表》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错误“颤栗”理解不当,“颤栗”应理解为因激动而颤抖原文是“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陈情表》让幼小的我第一次知道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引发了共情,有了面对痛苦的勇气,获得了心灵的慰藉C.“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文化因子”错误,说法太绝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是“有些人”,而不是全部故选BC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是因为他是哪里人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我”与李密的经历和对他的感情原文说“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可见“我”和李密遭遇相似,感情相类;并且“我”在幼年时就由二哥引领着“结识”了李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早已算是熟识的老友,至于他的家乡在哪里并不重要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一一川西彭山,首先是因为偶然来到彭山,偶然得知是李密的故乡,“那便是故人重逢”,“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这便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彭山的直接原因其次,作者来到彭山,看到了这里的自然风光“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质“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看到了民风的质朴与温和“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作者更加感觉到李密的孝道对当地的影响,“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作者更深体味到生长在这里的李密以陈情与感动使孝道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这是用大量笔墨写彭山的深层原因另外,这个地方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传说当中的彭祖“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又有真实存在的张献忠沉银地“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虚一实,为彭山增添了历史文化色彩;并由此感悟到精神层面,“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以及对文化的影响,“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卒章显志,升华主题【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情感“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运用排比,从晋武帝到亿万国人,从个人到众人,铺陈被《陈情表》感动的人物,形象地写出了《陈情表》感人无数的力量;“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运用比喻,以“根”比喻文学中的“陈情与感动”,强调了“陈情与感动”在文学上的重要性;“《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根深叶茂”指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长久屹立,地位稳固,且长得枝繁叶茂,说明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句用“根深叶茂”比喻《陈情表》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李密的崇敬之情,对《陈情表》的高度赞誉可见,最后一句话既有点题作用,又深化了主题【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文章开头写“我”与《陈情表》的结识,“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陈情表》是我儿时读的第一篇古文,让我闻到了旧香,感受到语言的美;《陈情表》给了“我”情感的慰藉,“我”幼年丧母,“‘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陈情表》曾经给予幼年丧母的我以宽慰,至今仍心生颤栗;《陈情表》让“我”对于痛苦有了独特的认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一一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来到了李密的故乡彭山,发现李密及《陈情表》对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在我中年时意外在李密故乡与“故人重逢”,由彭山的风土人情、传奇精神我感知并感悟到了《陈情表》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分)
40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月15日晚,北京工体阿根廷对阵澳大利亚的2023国际足球邀请赛中,有一个少年从3米高的看台跳下,晃过保安冲进赛场,拥抱了自己的偶像梅西,随后在场上奔跑、迂回、闪躲,最后体力耗尽被安保人员抬出赛场这件事在网络上迅速霸屏,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追星要理智,再喜欢也不能随意破坏规则也有人说,这个少年做了很多人一辈子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勇敢去爱,勇敢去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为近期热门话题一一球迷闯入北京工体拥抱偶像梅西,针对该事件有两种声音,一种持赞同态度,认为他勇敢去爱,勇敢去闯,活出了当代青年该有的模样;一种则否定该青年的做法,认为其不够理智,破坏了规则由此可提取两种观点的关键词“理智”“规则”,“勇敢”“青春”要求结合材料阐述对事件的看法进行写作综上所述,结合写作任务和要求,本文的材料主旨是,勇敢张扬青春,敢爱敢闯和理智追星、遵守规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让勇敢张扬与遵守规则相伴而行在辩证二者关系时,可以思考只强调勇敢,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无视、违背甚至践踏规则,小则伤及自身,大则影响社会,导致混乱无序失范只机械遵守规则,强调理智而没有勇敢和激情,青春就变成了一潭死水,规则就变成冰冷的桎梏,压迫个性和束缚个性的发展,让人千人一面,缺乏活力;也让社会缺乏发展动力,阻碍社会的进步如此就能得到这样的观点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勇敢去闯,让规则为勇敢保驾护航;要在勇敢和遵守规则之间寻找平衡点,两者兼备兼顾,不可有所偏废畸轻畸重写作时,对事件的看法是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可以先就少年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由事件生发开去,谈勇敢与规则之间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就自身的来谈,也可以从社会、国家的角度来谈,无论切入点如何,写作时要分析材料扣住“勇敢”“规则”等关键词,写出两者的辩证关系,青春当挥泗,但也要遵守规则,明确立意,不能泛泛而谈立意
1.让勇敢与规则相伴而行
2.执规则之盾,卫勇敢之矛
3.植根规则之田地,绽放勇敢之盛花
4.不以规矩,无以谈勇敢
5.张扬青春之勇敢,不能逾越理智与规则的界限李商隐的诗典丽精工【答案】
1.B
2.C
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辨析能力第一空,争议指尚有争论,未达成一致结论热议指对某事强烈关注、热烈讨论从文段中看,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并未引发争论,而是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故第一空选用“热议”第二空,仍然往往表示在变化的前提下,情况依然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总是永远地,无例外地文段中“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强调外界环境变化,而“寻旅者却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一种持续不变,故第二空选用“仍然”第三空,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心中应该是马上能够领会到杜甫是谁,而不是不公开说出来,所以第三空选用“心领神会”第四空,浑然一体融和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文段中强调杜甫的律诗结构严密自然,故第四空选用“浑然天成”故选B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语意轻重程度看,“九死一生”比“颠沛流离”程度严重,所以“九死一生”应放到“颠沛流离”后面,表示语意递进,排除BD“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与前文“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不能构成转折关系,应是接“没有拘于一己之欢”,排除A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C“律诗……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错误,《李凭箜篌引》是一首七言古诗故选C
二、(分)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文学批评活动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际地、深入地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C.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学史发生渐进性变化D.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B.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的认识有稳定性C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者应具有的态度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有较大差异,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B.因为文学史无法穷尽对作家和作品认识,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C.没有广泛细致的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基础,文学研究活力也会受到影响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答案】
4.B
5.D
6.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错误,原文指出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他们所采用的文学史框架是合理的,但文学史的编写者只是文学研究者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研究者都普遍一致地认可文学史的合理性原文明确说“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主要问题”“相对集中”表明限度和程度选项中“一致的认识”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Bo【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D.“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更青睐文学史”错误,材料分析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和联系,但并未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故选Do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内容A.“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这说明文学史编写者能以个人身份参与文学批评,就相关问题发表看法、进行讨论研究方式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文学史编写者和文学批评者两个群体就彼此隔绝、不会重合B.“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错误,拾遗补缺只是文学批评的任务之一,依据原文“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可知,文学批评还承担“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的任务D.“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错误,原文的观点是“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对待前人的文学史,正确的态度是发展和扬弃,而不是“否定并取代”故选C
三、(分)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有晋徵士济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
①,追悟毛子捧檄之怀
②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潺阳县之某里近识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节选自东晋•颜延之《陶徵士诔》)【选文二】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
③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灌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谷患,苞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惨,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益未足以论士也(节选自北宋•苏辙《子瞻和陶洲明诗集引》)【注】
①田生至亲田过,战国时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父母
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撇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③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词的原韵或诗意而创作诗词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取指达指意图,意旨
8.灌畦鬻蔬鬻种植C.与物多忤忤违逆,抵触D.终不能惨惨悔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追悟毛子捧檄之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然其诗质而实绮非有能早而蕃之也••C.然吾于渊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以陷于大难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文
一、选文二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写到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和归隐后的生活B.选文二借用苏轼来信的原文说明苏轼追和陶诗的动机和体会,引文中又有引文,缩短了与读者间的距离,让人觉得亲切可信C.选文二苏轼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歌,认为李、杜等人都难以企及,但是对自己追和陶渊明的很多诗作还是很满意的D.苏辙对其兄半生为官,屡受屈辱的遭遇怀有不平之慨,但对苏轼人至暮年“自托于渊明”的做法难以置信
10.用“/”给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12.你认为苏轼追和陶渊明诗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7.B
8.A
9.A
10.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11.
(1)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2)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12.
①苏轼偏爱陶渊明的诗歌
②陶渊明的为人之道令苏轼自省
③苏轼借和陶渊明的诗来表明态度敬服陶渊明,以他为榜样【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鬻卖句意浇灌菜畦卖蔬菜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助词,的句意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B.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并列,并且句意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但是实际上华美得很/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并且多的办法C介词,对于;/介词,在句意但是我对于渊明/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D.连词,以致;/介词,才句意以致陷入大难之中/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故选Ao【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选文
一、选文二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写到了……归隐后的生活”错误,选文二没有写归隐后的生活故选Ao【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心中爱好奇异的书籍,性格喜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养成了简约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屏除名利之心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吗?“异书”作“好”的宾语,其后断句;“简弃”作谓语,“烦促,,作宾语,省略主语“陶渊明”,所以谓语“简弃”前断句,宾语“烦促”后断句;“就成”作谓语,“省旷”作宾语,宾语后断句;“家人”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正确断句为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集”,编成集子;“录”,抄录;“遗”,送给;“子你;志”,记下2“所以”,……的原因;“师范”,学得;“万一”,一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覆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可知,苏轼偏爱陶渊明的诗歌根据“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可知,陶渊明的为人之道令苏轼自省根据“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可知,苏轼借和陶渊明的诗来表明态度敬服陶渊明,以他为榜样参考译文【选文一】晋代的征士、潺阳的陶渊明,是在南岳幽居的人,幼年的时候不喜欢嬉戏,长成之后有一颗不加掩饰的诚实之心,做学生时不称老师的心意,但写出的文章主旨通达在众人眼里他郁郁寡欢,与他交谈总是保持沉默年少时家贫有病,家中没有仆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能胜任,野菜和豆类也不能有保障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父母的东西非常匮乏信奉田生致亲的议论,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开始辞去了州府的三命,后来做了彭泽令为官之道与世相合,就弃官干自己爱好的事于是就与世间的纠纷告别,有志于官场之外,深居简出,离尘世更加远了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结网编席,来补充粮食的消费心中爱好奇异的书籍,性格喜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养成了简约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屏除名利之心乃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吗?皇帝下诏任命为著作郎,他称有病不到官任过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潺阳县的某地附近认识的人悲悼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呜呼!这种淑贞的性格节选自东晋•颜延之《陶徵士诔》【选文二】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但是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节选自北宋•苏辙《子瞻和陶洲明诗集引》)第卷n
四、(分)
231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鹤叹苏轼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服g乎【注,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注】“岂欲”句语出汉贾谊《鹏鸟赋》“□不能言,请对以臆“臆对,不用言语而用心中所想来对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拟人的手法与鹤交谈,中间四句是想象中的鹤的应答之词B.诗人呼鹤、对鹤、驱鹤、饲鹤,末句以一语点睛,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