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逆变器线缆选择注意事项与攻略光伏系统中,逆变器线缆的重要性与组件、逆变器等关键部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影响发电效率、电站盈利、安全性及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逆变器线缆作为逆变器与电网(或组件等设备)之间的桥梁,其选择、安装及维护均对光伏系统的整体性能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对逆变器线缆选择注意事项及安装常见问题的详细解析
一、逆变器线缆的选择交直流线缆的选择
1.直流电缆光伏组件与逆变器之间的连接通常使用直流电缆建议选择经过辐照交联的光伏专用电缆,这些电缆具有优异的耐热、耐寒、耐油、耐紫外线性能,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长期使用交流电缆逆变器与电网之间的连接使用交流电缆常用的光伏系统交流电缆有BVR(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线)和YJ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等多种型号选型时需注意电缆的电压等级、温度等级,并选择阻燃型电缆规格适当
2.根据逆变器的额定电流和电压,以及线缆的长度和敷设环境,选择合适的线缆规格过细的线缆可能导致发热和电压降增加,而过粗的线缆则可能增加成本和不必要的浪费质量合,
3.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线缆,确保线缆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光伏系统的长期运行需求
二、逆变器电缆选型计算电流计算
1.直流电流在直流系统中,电流的计算直接基于功率和电压的关系,因为直流电没有相位差和功率因数的概念公式为:其中,是直流电流,是逆变器的直流输入功率(即额定功IDC PDC率,假设逆变器在满负荷下运行),是逆变器直流侧的电压VDC最大交流输出电流计算在交流系统中,电流的计算同样基于逆变器的功率和电压的关系,但需要考虑功率因数的影响对于单相系统,公式为:其中L是逆变器最大输出电流,PlNV是逆变器最大输出功率,是逆变器额定电压,PF为功率因数VAC但通常逆变器输出为三相系统,此时需要计算线电流或相电流,具体取决于逆变器的输出方式和电缆的连接方式根据逆变器输出的最大功率、输出电压和功率因数(PF),计算逆变器交流侧的电流(IQ其中是逆变器最大输出电流,Pw是逆变器最大输出功率,IAC是逆变器额定电压,PF为功率因数VAC注意古瑞瓦特逆变器用户手册中提供的详细技术参数,可根据手册进行参数确定电缆截面计算
2.电缆截面的选择取决于电缆的载流量,即电缆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安全传输的最大电流与电缆的敷设方式、环境温度和功率因数相关,这通常通过查阅电缆制造商提供的载流量表或使用相关公式计算电缆的载流量来确定电压降计算
3.查表法根据计算得到的电流值,查阅电缆制造商提供的载流量表,选择满足要求的电缆截面注意,选择时应考虑电缆的敷设方式和环境温度对载流量的影响计算法如果没有现成的载流量表,可以使用电缆的电阻率、截面积和长度等参数,通过公式计算电缆的载流量但这种方法较为复杂,且需要准确的电缆参数考虑其他因素
4.环境温度电缆的载流量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需要考虑光伏电站所在地的最高温度敷设方式不同的敷设方式(如直埋、架空、穿管等)会影响电缆的散热性能,从而影响其载流量安全裕量为了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通常会在计算结果上增加一定的安全裕量请注意逆变器用户手册上有给出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的建议使用型号与规格,具体的电缆型号和规格选择应参考逆变器手册中的具体建议(如下图),并结合实际项目的需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建议咨询专业的光伏系统设计师或电缆制造商以获取更准确的建议
三、注意事项在规划光伏系统时,请务必参考古瑞瓦特逆变器用户手册中提供的详细技术参数这些参数是选择适合您系统需求的逆变器及其配套线缆、确定安装细节的重要依据通过仔细研读逆变器手册,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技术规格来精确匹配逆变器与电网(或组件等部件)之间的连接需求,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安全性和运行效率达到最优状态常见注意事项电化学腐蚀
1.逆变器交流输出线推荐使用铜芯线缆,如需使用铝线必须使用铜铝过渡端子(或铝接线端子配合铜铝过渡垫片)进行接线,防止电化学腐蚀接线方式
2.遵循逆变器的接线图和接线顺序进行接线,正确连接电缆的正负极(虽然交流电无正负极之分,但需注意相位顺序),确保接线方式正确接线后应确保所有接线端子紧固可靠,避免因松动导致的接触不良或短路使用合适的固定件将线缆固定在适当位置,避免线缆受到外力拉扯或磨损绝缘与防护
4.确保线缆的绝缘层完好无损,避免裸露的导线接触其他金属部件或潮湿环境在接线处使用绝缘套管或绝缘胶带进行防护,提高安全性接地保护
5.逆变器应正确接地,以防止因雷击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接地线应使用符合要求的铜线或铝线,并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规定值标识与记录
6.对线缆和接线端子进行清晰的标识,包括线缆规格、型号、起止点等信息记录线缆的接线位置、长度、敷设方式等信息,以便日后维护和检修综上所述,在选择逆变器线缆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电缆的类型、截面积、以及系统特定的运行需求等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选择安装,我们不仅能够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更能确保光伏系统长期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