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总结解历史大题,一定要注重将个人经验与高质量试题及答案相结合,整理出多角度和思路清晰的答题模板(注意在平时考试中积累答案)首先,要保证思路清晰其次需要明确答题角度,看到设问仔细审题,做到字字落实,然后分角度作答关于要点划分,最重要的就是合理概括,不重不漏,话少点多最重要的是两点反复背诵大事年表(含朝代更替表),把常考易忘的年份以时间轴的方式写下来,每次大考前都会复习一遍;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最好是根据关键词来记忆
一、审题技巧
1.审设问第一要答什么目的、背景、影响……第二要求是什么概括、简析……
2.找限定语所学知识包括历史知识和方法知识,即阶段特征和答题角度看材料(某则材料还是所有材料)还是结合材料和所学
3.读分数,规划要点个数
4.读材料明确时空定位,关注材料出处、作者,逐段概括并归纳整合
5.宏观把握作答时把握小问之间的联系
二、答题要求,字迹清整工整/格式规范写下求答项,再分点作答,注意标明序号例如,原因I
①……
②……,表述规范运用专业术语.条理清晰
1.“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2.“两个原则”
(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答题模板
(一)特点类(可对答案进行解释)
1.涉及主体广泛多样/单一,……主导
2.时间起源早/晚,持续时间长/短,阶段性
3.色彩宗教色彩、神权色彩、近代色彩救亡图存
4.过程、趋势新旧融合/交替,平民化、世俗化、大众化、封建化、体系化、专门化、规范化、法治化,更加……,具有……倾向,……与……同步
5.性质随意性、主观性、包容性、正义性、妥协性、渐进性
6.目的为……服务,以……为目标,注重……,强调……,以……为主
7.程度完整、彻底、片面/全面、局部、合理、均衡
8.方式……并举,以法律为手段,恩威并施
(二)背景、原因、条件类
1.三者区别
①背景范围最广
②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②③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2二者联系有时可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必要性(即原因二促使历史事件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性(即条件二促使历史事件能够发生、变化的主、客观条件)
4.“因素”内涵较复杂(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促进因素或阻碍因素有偏向性)答题模板一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依据、原因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②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③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④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模板二原因广度原因二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历史主体者自身因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②客观原因历史主体者自身之外的因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原因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模板三.原因深度: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相对于次要原因)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三)意义、作用、影响类作用和影响要从正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与作用、影响相比较,意义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1.由小到大个人一社会一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一其他国家一国际
2.由近及远过去一现在一未来
3.辩证分析积极/消极
4.主体法从事件本身的直接意义到事件引发的间接影响个人、政府、社会……答题语句积极影响在语句和句式上一般使用“有利于”“提高了“加强了”“促进了”“推动了”“为后世提供了借鉴”等消极影响:一般使用“阻碍了”“破坏了”“不禾I」于“未能”等句式此外,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要选择有一定弹性的词语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实现了”等程度副词,避免极端词语的出现,如“完全“彻底”等
(四)史料实证类
1、史料价值(常考)
①定性史料类型
②具体内容+反映了……可用于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
③可与其他史料相互证,为历史研究提供依据补充史料类型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如出土文物、日记、诏令、调查报告、回忆录、新闻报道等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史料,如后人编撰的史书、仿制品、改造品实物史料、文字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官方史料、非官方史料
2.原贝原
①不同史料相互印证
②根据时代环境辨别
③论从史出
④孤证不立
⑤考虑作者意图、立场、性格
⑥鉴别史料价值,考虑史料真伪
3、研究角度
①描写丰富详实/简略
②权威性官方/民间
③研究视角新/旧,全面/片面
④来源证据充分/不足,真实/虚构
⑤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五)评价、评析、评述类(重点在“评”,不分点答)
1、性质/地位(视题目而定,有的不用回答)+意义(积极)+局限性(消极)
2.评析是什么(指出观点或史实)+为什么(背景)+评价
3.评述背景+史实+评价
(六)变化、趋势
1.前后变化型(A时间前后B有什么变化)该类型一般句式为“从……到……”由……到……”这需要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
2.阶段变化型根据每个阶段的特征,分阶段归纳(有时间答出时间)
3.内容变化型该类型句式举例“与……相比,……哪些发展”这种类型重在答出新变化
(七)比较异同类TOP.1比较不同点的题目解决思路一般分三种情况
1、材料甲乙均涉及,且文字量相当从涉及甲乙的材料中,分别提取甲乙各自独特之处,类似于概括归纳题
2、材料只涉及甲乙中的一个只须从材料里提取涉及的那一个的独特之处,没有涉及的那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也可以置之不理
3、材料甲乙均未涉及,材料仅是摆设甲乙两个历史事物的比较可以从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和影响五个方面去考虑,一般而言,答出三个方面即可TOP.2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比较点的选择应该是能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不要比较,也不要面面俱到TOP.3答题时要逐点罗列比较项,且比较项前后一一对应,不能把前者情况写一段,后者情况写一段,这不是比较,这是叙述,单纯只说异同点也不是比较,一定要通过史论结合把异同交待清楚才可注意审题
1、比较A和B有何异同既要答A也要答B
2、和A相比,B有何不同答B()A认识、启示类
1.“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认识类试题侧重从是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2.“启示”的意思是指看完某种事物后,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启示类试题要求考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分析后,一般需要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九)开放性问题答题技巧
1.打破思维定式,不是所有的开放性问题都是小论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小论文格式论点+总述+论证(最好3个,历史事实和史实解释,为观点服务)+小结
3.可以从微观切入,也可以宏观把握
4.结尾适当升华,恰当运用唯物史观
5.要求主题明确、史实精准、层次分明注意历史小论文偏学术,语言表述要务实,不要过于空泛和华丽
(十)图表类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