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社会热点专项练
(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这表明儒墨两家都()A.忽视了个人利益B.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C.追求特性的自由D.具有同等的社会观念B[无论是君子还是“兼士”,都是儒墨两家对有修养的人的一种称呼,“喻于义”“扶危济困”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解除]
2.在我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不会恒久存在西汉董仲舒指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隋朝王通说“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据此可知()A.王朝存续的长短关键在于是否行德B.古代王朝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儒家思想渐渐背离先秦的孔孟之道D.儒家的民族思想逐步走向开明包涵D[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三统之变”只有“中国”有,“近夷遐方”是没有的而王通认为,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实行“仁政”、践履王道,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归附因此西汉儒家的民族思想较为保守,而到隋朝时已逐步走向开明包涵,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没有体现,故解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解除]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化()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化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心教化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化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2024•重庆二模)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始于西汉文帝,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难之后实行,皇帝对贤良方正科最重视,中举者地位相当尊贵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A.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B.是两汉时期唯一选官途径C.反映了古代自然灾难频发D.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A[由材料贤良文学“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难之后实行”可知,与天象改变有关导致统治者重视,这种状况是受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主见的影响,故A项正确]
5.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行分的,法律应听从政治这种改变()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化体系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须要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C[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须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当听从于新中国的政治,即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须要,故C项正确]
6.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化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需有学问,有人才……肯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敬重学问,敬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D[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77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处于徘徊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拨乱反正还没有起先,邓小平提出敬重学问、敬重人才,为后来科教领域内领先起先拨乱反正指明白方向,故D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谈话的主旨是发展教化,发展科技,没有体现“双百”方针,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故解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5分)
7.从古至今,中国教化制度和内容不断发生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来木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化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摘编自钱穆《中国教化制度与教化思想》材料二国民学校修身科初级教科书《公民须知》目次第一章总说第八节守法第一节公民第九节教育第二节公民之资格第四章地方自治第二章公民之权利第三第十节户籍与警察节自由第四节平等第第十一节公益机关五节选举与从政第十二节公安机关第五章国家之组织第十三节国体与政体第三章公民之义务第六节纳税与公债第七节第十四节立法服兵役第十五节司法与行政《公民须知》目次注北京国民政府教化部审定,商务印书馆出版,1917年1月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影响10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教化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因素15分[解析]第⑴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皆须太学出身”概括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从提高官员素养、促进儒学发展、推动大一统等角度归纳第⑵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公民须知》目次的详细内容,从公民教化的目的和内容方面归纳;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国外教化体制的影响等角度概括[答案]1特点把教化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影响有助于培育高素养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统一,强化中心集权2新发展注意公民教化,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因素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教科书对公民学问的介绍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意识增加;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众权利意识进一步觉醒,推动现代公民教化理念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教化救国”思想兴起并发展;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教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