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0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L(2024•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见,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复原西周社会政治秩序R.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须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复原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见,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须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答案B
2.(2024•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日》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赞扬“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须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依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赞扬“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耍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备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志向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答案D
3.(2024•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一般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见“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气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见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气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一般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见,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答案D
4.(2024•云南检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好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儒家注意好用、主见主动入世,注意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依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好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答案B
5.(2024•广东深圳模拟)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1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1♦I■I其思想主见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I•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ii•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约而同iI I’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道家主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见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约而同”,故B项正确答案B
6.(2024•重庆模拟)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供应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解析由材料可知题干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见,故D项正确答案D
7.(2024•河北唐山模拟)有学者探讨《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探讨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老子主见“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A项错误;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B项正确;荀子主见礼法并用,提倡仁义、王道,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见以法治国,不涉及仁,故I)项错误答案B
8.(2024•四川达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志向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解析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某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见以“礼”治国,孙武主见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须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猛烈变革时期,须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加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答案B
9.(2024•广东荔湾、海珠调研)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解析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儒家道家诞生,但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未形成文官体系,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成为文官体系的统一的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答案D
10.(2024•广西桂林模拟)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J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汲取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B
11.(2024•甘肃模拟)《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见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
12.(2024•广东湛江模拟)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激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冲突尖锐C.封国威逼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依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I)项正确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24•湖南永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信任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亮、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子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信任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分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确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确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靠于“势”,即王者的神奇力气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快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觉法家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心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运用铁腕——《外儒内法》(沈联涛)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相识(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15分)解析第
(1)问,据材料中“法家信任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信任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靠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运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事实上奉行外儒内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第
(2)问,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快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得出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运用铁腕”得出事实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答案
(1)相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事实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事实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14.(2024•山东济南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探讨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一一史料收集一一史料说明一一叙述评价”下表是与探讨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材料“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甲无所措手足”——《论语》“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乙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羞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秦始皇比孔子宏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丙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一一毛泽东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探讨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说明(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说明
①孔子主见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奇色调,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提倡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见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说明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供应了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