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192017-I1477世纪中外大事比较雍2017-n自耕农经2017-n正年间的矿业政策济的发展2018-n自耕农经济2016-n土地政策2018-I明代朝贡贸易2017-n商业的发展2017-m汉代经济的发展2014-n宋代交子2015-H明代商业发展0命题时空坐标春秋战国||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前770年前221年前202年220年618年907年960年1276年1368年1644年1912年--------------------------------主干梳理断点弥补----------------------------------------
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⑴春秋战国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很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⑵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3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⑷宋元
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快速增加,出现纸币“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⑸明清
①商业旺盛,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学问拓展】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化商朝以贝作为货币⑵由杂乱形态向统一形态的演化3由地方铸币向中心铸币的演化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化⑸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化
2.市的变迁市的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解析B对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命题规律]偷换概念是高考题陷阱设置的常用方法本题中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不是税收人头税是国家征收的,富商大贾不能操纵
3.(2024•课标全国H,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鲁国家城市河流湖泊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斗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确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旺盛答案A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争霸斗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行能“确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扩大与商业旺盛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4.(2024•课标全国m,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白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会读
5.(2024•课标全国ffl,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XA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
2417.3%20~
13010374.1%131~
300107.2%300以上
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峻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
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推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6.(2024•课标全国H,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峻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社会经济接着发展,特殊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峻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宋朝时政府实行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7.(2015•课标全国II,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旺盛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变更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始终到明清时也未发生变更,故D项错误
8.(2014•课标全国H,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精确理解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模拟通关
1.(2024•齐鲁名校冲刺模拟五,2)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同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限制减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退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答案D解析加强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税收,故A项错误;奴婢等进入国家户籍管理表明国家对民众的限制加强,故B项错误;社会等级制并未消退,故C项错误;户籍管理客观上也是一种契约管理形式,故D项正确
2.(2024•昆明一中适应性训练,26)闻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A.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利于国际沟通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C.唐朝君主主动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答案A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可以得出有利于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的沟通,故A项正确
3.(2024•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7)明代学者张瀚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A.北京的虚假旺盛下埋藏着巨大危机B.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C.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D.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旺盛发展答案B解析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是政治中心,是统治阶级聚集的地方,北京城本身生产不足但四方之货聚于北京,主要是为了满意都城皇室和统治阶层的须要,并不能说明虚假旺盛,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南方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这里只是强调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而没有反映工商业经济的旺盛状况,故D项错误
4.(2024•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2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后汉书》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元帝“以二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览不满千钱者,赋贷纪》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汉书•文帝“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纪》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出租之半”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无关,故B项错误;“铸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汉元帝“勿租赋”,推行轻徭薄赋,与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5.(2024•哈师大附中模拟,27)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快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鸦片斗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激励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快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表明上海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放宽,故B项正确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4•商丘模拟)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建B.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C.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D.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答案A解析依据题目中“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建,故A项正确
2.(2024•衡水金卷模拟五,26)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A.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C.对海外贸易实行激励看法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C解析“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不是海关税收,故B项错误;“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说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激励,故C项正确;“政府出本钱出船”可见并非私人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3.(2024•聊城模拟)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嵇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阶层流淌速度加快答案A解析据材料“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和“通文义的商贸……地位一样”反映原来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观念受到冲击,商业的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
4.(2024•成都模拟)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瓷器制作技术的超群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文人士大夫也参与制作茶壶,可知反映出文人对手工业者的卑视削减,故体现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故C项正确
5.(2024•呼和浩特模拟)明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皆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起先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更表明()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B.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C.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D.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因为民间运用金银货物交易,促使政府由禁止民间金银货物交易到起先在一些地方出现“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反映了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
6.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道光《苏州府志》卷一O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淌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答案A解析A项内容与材料中“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相符,故A项正确;聚居是结果,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未涉及政府放宽限制,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理念,故D项错误
7.(2024•河南中原名校预料金卷,26)元末顺德人孙^在《广州歌》中写道“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星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州歌》主要描绘了元代广州()A.商贾大量云集B.长途贩运发达C.城市经济旺盛D.国际贸易发达答案C解析由材料“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说明消遣业发达,材料“苛峨大舶映云日”说明贸易发达,从材料“贾客千家万家室”说明商业发达,以上均说明城市经济旺盛,故C项正确
8.(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A.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B.增加农夫的赋税负担C.适应人口增长的须要D.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答案A解析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和“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都说明限定土地数量,抑制兼并,故A项正确;据材料“授田有定额”可知材料主要论述授田的数量而不是赋税的多少,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均田制安排是政府驾驭的无主荒地,人口增长导致政府可安排的土地削减,故C项错误;据所学均田制安排的是政府驾驭的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D项错误
9.(2024•赣州适应性考试,26)在对待商业的看法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视商业D.重义轻利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了对抑商政策的放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商业发展,并不是农商并重,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尤先理财”等信息可知是重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义利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2024•内江模拟)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时期流出地区流入(亿两)16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
3.717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
12.319世纪初期〜18世纪初期英国
0.0918世纪末期〜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C.新航路开拓对中西方贸易影响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答案D解析在“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起先,但由于中国奉行“海禁”政策,〜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工业品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旧处于出超状态,故D项正确
11.(2024•大庆二模,26)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很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状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更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答案C解析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沟通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更,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起先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12.(2024•安徽A10联盟最终一卷,27)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白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白自然经济已经起先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答案D解析“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4•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晚明时期,奢侈消费的风气最早出现在明正统至明正德年间
(14361521),嘉靖(1522〜1566)以后奢侈风气慢慢明显化,城市尤其是江南地区乃奢侈风气的发源地据嘉靖《泾县〜志》载,该地在明初人尚俭朴,“衣不过土布,非达宦不得辄用丝丝”但是,“至成化、弘治间,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明代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禁奢令”,据估计有119次之多一一巫仁恕《品尝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材料二在18世纪,即使是身处社会下层的英国人也热衷于消费,他们不停地购买钟表、亚麻布、窗帘、书籍、刀叉餐具、陶器、烟草、巧克力和茶叶等各种奢侈品有人哀叹“对服装的偏爱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愚蠢行为,更令人悲伤的是,它几乎完全打破了过去的等级差别”在王室的激励下,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抑奢法”,依据经济收入严格规范了各个阶层的着装和举止方式但“抑奢法”收效甚微“伊丽莎白一世将消费品开支作为管理的手段”,在贵族间引发“社会竞争”,“伊丽莎白时期的贵族别无选择,只有冒险大量支出”为了保证地位并强化自我形象,他们利用了最易见的符号形式一一日益增长的奢侈服装——据胡鹏《从莎剧服装看早期现代英国“抑奢法”、社会秩序与“国族性”》等⑴依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英两国奢侈之风盛行的背景和影响⑵依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英两国政府禁奢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收效甚微的缘由答案
(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发达;社会财宝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追求特性解放的思潮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冲击身份等级观念;简单导致国家和个人贫困;滋生安逸享乐的不良社会风气
(2)特点多次颁布法令;指向下层民众,维护等级秩序缘由奢侈之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上层和官吏的奢侈之风未加限制;缺乏坚决的执行者
14.(2024•河南中原名校预料金卷,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120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自宋以降已经迈入农商社会的门槛农商社会的前身,无疑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上的古代农业社会;农商社会的发展前景,当然应是现代工商社会亦即农商社会是处在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业文明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市镇网络的形成,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启动,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以及交换手段、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角度概括出江南农商社会的五大特征江南农商社会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自晚清以后发生调整和分化历史上中国宏观经济盛衰变更的长波受到生态、战乱和制度三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尤以制度要素最为重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东南沿海地区自宋元至明初已现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雏形,却因明清专制集权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之打击而步履蹒跚,终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落后于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之世界演进大势江南区域经济近千年的变迁轨迹表明,经济现代化历程是先从市场化发物,再发展到工业化、城市化,即由商业革命引发工业革命,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摘编自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评价材料中关于农商社会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绽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同意材料中关于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进入农商社会的观点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促使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更;江南市镇兴起、市镇网络形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区域贸易、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扩展市场容量增大,经济开放度提高,一些发达地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早期工业化进程起先启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向专业化分工、主要面对市场转变;纸币、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调的新经济因素出现并成长长,对市场交易西“市”九处;唐长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进行严格管理安城设东西二市格分开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⑴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市场交易活动不破,市分散在城中的市镇其中以汉口宋朝时期再受政府的干脆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镇、佛山镇、景德镇及监管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朱仙镇最闻名3,城市的发展⑴缘由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输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等⑵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闻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渐渐旺盛,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限制下的对外贸易⑴表现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特地管理外贸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对外贸易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明清“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
①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教材补缺】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沟通,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主动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耍通路
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⑴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⑵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⑶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旺盛⑷对外贸易与文化沟通同步进行⑸注意同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L“重农抑商”政策1缘由
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爱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③根本缘由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农业有保障⑵表现
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一系列经济政策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接着实行专卖制度⑶措施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实行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夫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淌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4松动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与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风等⑸评价
①主动影响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夫的限制,进而保障国家平安,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②消极影响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严峻阻碍资木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持续,二者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缘由表现终结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
①鸦片斗争失败后,清政府明太祖担忧流亡海明朝外国互市,对外贸易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同倭寇,危及统治行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标记着“闭关锁国”政策起先走向破产
②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清政为应付东南沿海的府又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清朝厉行海禁,禁止官民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北京条约》,开放十一处“闭关私自出海;不许人民大国无需与外国进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自由锁国”片板下海行贸易进入内地经商,标记着“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破产⑵评价
①主动影响作为一种防卫手段有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肯定程度上阻挡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平安
②消极影响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卫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抗殖民势力的侵略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更,限制了中外文化的正常沟通,阻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严峻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诸国的重要缘由--------------------------------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概念解读
1.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正式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限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针对练1】(2024•太原高三模拟,29)解读下图,能够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官贡市中央地方朝土通互藩属A.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兴盛B.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C.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D.新航路开拓之初的世界状态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途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与图中大多数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图中中国处在贸易体系的中心,其他地区处于边缘地位,符合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心是西欧国家,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拓之初的世界处于相对分散隔绝状态,而图中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联系紧密,故D项错误
2.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肯定的防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渐渐在世界上落伍认知深化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更规律及影响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更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更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更先以贩运、沟通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须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的变更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更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⑤商人地位的变更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土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变更
⑥生产关系的变更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一一资本主义萌芽
⑦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渐渐加深⑵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更
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更的规律从城市功能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渐渐超看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活动看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模看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旺盛、人口密集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更;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从地区分布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看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认知深化
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时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间会始终不目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同的点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肯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作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用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的沟通,导致中国的落后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占八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国:重农抑商高额地租吸引家:闭关锁国政策阻碍;政商业资本买田置地I策了国际市场的扩大;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L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缘由4g本积电)、重农抑商阻碍^劳吨>—!■闭关锁国—内市Q)一一重农抑商、安土重迁思想,---------------------------------------------------;农民同限于土地I:农民极端贫困1小农自给自足,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经济政策阻碍社会进步【针对练2】(2024•山东临沂高三模拟,9)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宝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胜利,来获得社会声望,并爱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德C.八股取土制度的实行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商人重利轻义的品德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土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由于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使商人“将财宝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胜利,来获得社会声望”,故D项正确素养感悟唯物史观一一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要求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也就是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说明历史上的人物、事务、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可作如下分析⑴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⑵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分的肯定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状况下都不行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主动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行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的机会史料考法定向突破□获取材料信息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要求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亲密□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材料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宝的商人群体一一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侈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旺盛、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探讨》发觉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思索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侈之风出现的缘由有哪些?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淮扬盐商的推动;扬州地区的地位及影响□运用材料论证问题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起先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明显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一一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这一结论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旺盛、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高考感悟押题演练----------------------------------------□真题感悟
1.(2024•课标全国I,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沟通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B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
2.(2024•课标全国H,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