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苏武传12
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绥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绥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泥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阑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阈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绥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普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愠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阙氏归汉阴阴谋B.素与副张胜相识,私候胜日候:探望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武益愈益:慢慢*画A项,“阴”,暗地里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阈氏”是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称母亲则为“母阕氏”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终沿袭至匈奴灭亡C.“相坐”,古代惩治罪犯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也叫“连坐”D.“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IgD瓯|D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武出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冲突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急,然而,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遗忘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详细体现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节至死不屈的凛然正气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H]B解析]B项,他想杀卫律,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牟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安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行以叫作“行动”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⑵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参考答案|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肯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羞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2)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倒戈做奴隶,要见你干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56题〜苏武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5.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高度概括苏武被扣匈奴十九年这件事,“十年”是概说,“持”字精确地写出了苏武坚决的爱国意志B.
三、四两句,写十九年来苏武不得归的愁苦,“空”字精确地表现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期间与世隔绝的境况C.“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是对“牧羊边地苦”的进一步叙述,边地牧羊的艰苦,反衬出苏武不屈的气节D.“东还沙塞远”,写归途茫茫;“北怆河梁别”写苏武和李陵的悲怆告辞,“怆”字,精确写出了告辞时的心境丽B项,“空”字精确地表现出苏武被困匈奴无法归汉的无望
6.诗歌以“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结尾,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I苏武和李陵有着深厚的个人感情,尽管一个坚持,一个倒戈了,但两人对大汉的情怀其实是一样的这两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画李陵与苏武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苏武坚守汉节,受尽百般熬煎,最终归汉;李陵兵尽粮绝后无奈倒戈,其实内心依旧忠于汉朝苏武“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其实是对李陵的理解,对自身遭受的哀痛,这样写有深化主题的作用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并:都B.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钱币C.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辞让*D.因厚赂单于赂:贿赂画B项,“币”指礼品;C项,“让”指责问;D项,“赂”指赠送礼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B.绥王等皆死,虞常生得C.空自苦亡人之地D.因泣下霏衿,与武决去fB]B画A项,“畔”同“叛”;C项,“亡”同“无”;D项,“霏”同沾“衿”同襟“决”同“诀”
3.下列句中的“于”字已按其作用进行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赵氏求救于齐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④望长安于日下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而耻学于师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A.
①⑦/
②⑥/
③④/
⑤⑧B.
①⑥/
②⑦/
③⑤/
④⑧C.
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
①⑥/
②⑦/
③④/
⑤⑧H]D画向/对于/在/比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的“膏”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空以身膏草野■A.欲因此时降武B.单于壮其节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D.其一人夜亡*答案|c画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的“壁”是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的“降”是使动用法,使苏武倒戈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语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明年,陵降,不敢求武••C.皆为陛下所成就••D.会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画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B项,明年:古义,其次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C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业绩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信义安所见乎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C.何久自苦如此D.子卿尚复谁为乎画B项为定语后置,A、C、D均为宾语前置
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值张昌作乱,郡县多从之,潭独起兵斩昌别率邓穆等襄阳太守华恢上潭领♦・建平太守,以疾固辞遂周旋征讨,以军功赐爵都亭侯绥抚荒余,咸得其所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潭至庐陵,会轶己平,而湘川贼杜强犹盛时甘卓屯宜阳,为强所逼潭进军救卓,卓上潭领长沙太守,固辞不就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以疾告归会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难,至上虞明帝手诏潭为冠军将军,领悟稽内史潭即受命,义众云集时有野鹰飞集屋梁,众咸惧潭日“起大义,而刚鹫之鸟来集,破贼必矣”遣长史孔坦领前锋过浙江,追蹑充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苏峻反,加潭督三吴、义兴五郡军事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会陶侃等下,潭率众与诸军并势,东西持角遣督护沈伊距管商于吴县,为商所败,潭自贬还节寻而峻平,潭以母老,辄去官还余姚诏转镇军将军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僮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U以母忧去职服阕,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U••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日孝烈(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馍/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B.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使/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C.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馈/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D.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傕/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画“出仓米”与“振救之”同属于“表”的内容,中间不行断开,可解除A、D两项;介词短语“以防海抄”是“修沪渎垒”的目的,意思完整,断开后语意不通,可解除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来宾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8.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D.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IgB画“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并非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潭清正有操守,屡次推辞他人的举荐虞潭平叛有功,得到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终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B.虞潭有主见,擅长化解危机王含、沈充攻近京城,他坚决组织义兵勤王救国;接受皇帝任命后,机灵化解危机,派兵追击沈充的部队C.虞潭遇事冷静,攻防有略面对苏峻叛军的强大势力,虞潭担当总督后并没有马上组织进攻,而是待各处援军到来后才派兵去抵抗I).虞潭忠于职责,鞠躬尽瘁虞潭身处国家多事之秋,多次领兵平定国内的叛乱,为国尽忠,晚年还担当侍中、卫将军等职,最终死在任上W|A项,“最终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分析有误,由“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可知,他的屯骑校尉一职是元帝干脆任命的io.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
(2)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参考答案|⑴恰逢朝廷军队战败,皇上被逼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挽救大局,就先坚决地防守来等待四方发兵(救援)
(2)虞潭表面上虽然温柔文弱,但内心坚决明确,有胆识,有决断,虽然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败画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是⑴“败绩”,作战失败;“逼迁”,被逼迁都;“振”,振作,引申为挽救时局;“俟”,等待;“举”,发兵救助
(2)“貌”,表面;“鲜很少;“倾”,失败要留意语句通畅,语意精确参考译文|虞潭,字思奥,会稽郡余姚县人他的父亲虞忠,官至宜都太守虞潭清正坚贞有品德节操,州郡征辟他为从事、主簿,时任大司马的齐王司马冏请他担当祭酒,出任祁乡县令时逢张昌造反,许多郡县都跟着他作乱,虞潭独自领军斩杀了张昌的偏军统帅邓穆等人(平乱后)襄阳太守华恢奏请虞潭兼任建平太守,虞潭以生病为由坚决推辞于是转战征讨,凭借军功被赐封都亭侯虞潭安抚了绥靖荒乱后的灾民,让他们都各得其所不久,虞潭接元帝檄文,被派遣去讨伐江州刺史华轶虞潭到庐陵时,正赶上华轶已经被平定,但湘川乱贼杜强还声势猖獗当时,甘卓在宜阳驻军,被杜强军逼迫虞潭便领军前去解救甘卓,甘卓上表虞潭兼任长沙太守,(虞潭)坚决推辞不去就任元帝当晋王时,(虞潭)被封为屯骑校尉,调任宗正卿,后来他因病请假回家(养息)o正赶上王含、沈充等人进攻靠近京城,虞潭便在本县内招揽聚合宗族众人,以及郡中大户人家,一起组织义军,参加人员数以万计,他借用明威将军之名于是他领军前去勤王救国,到了上虞晋明帝亲自写了诏书任命虞潭担当冠军将军,兼任会稽内史虞潭马上领受了任命,义军汇合这时有野鹰飞来,聚集在屋梁上,大家都感到胆怯(认为是不祥之兆)虞潭说“(我们)凭大义起兵,连这刚烈凶恶的猛禽都前来集结,肯定会战胜反贼的军队!”虞潭派遣军中长史孔坦率领前锋先过浙江,追击沈充晋成帝即位后,虞潭出任吴兴太守苏峻造反,(朝廷)提拔虞潭总领三吴、义兴等五个郡的军事事务恰逢朝廷军队战败,皇上被逼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挽救大局,就先坚决地防守来等待四方发兵(救援)恰逢陶侃领军南下,虞潭率领众将士与各路兵马合并势力,东西各路义军便相互借势而起后来虞潭派督护沈伊在吴县抵抗苏峻的将领管商,被管商击败,虞潭自己贬了自己的职,归还节度之权不久,苏峻之乱被平定,虞潭以母亲年老为由,就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余姚(朝廷)下诏让他转任镇军将军因之前的各种功绩,提升他的爵位为武昌县侯当时,正是战乱刚过,百姓饥荒交迫,饿殍遍野虞潭于是上表请命,取出官仓中的粮食赈济灾民,又主持修筑了沪渎垒,来防卫海潮,百姓们都仰赖他虞潭表面上虽然温柔文弱,但内心坚决明确,有胆识,有决断,虽然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败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完毕后,以侍中、卫将军身份被征召(虞潭)七十九岁时在任上逝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赐谥号孝烈
三、语言运用1L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名篇之一,
②它记述了苏武出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
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④作者采纳常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楚,故事完整参考答案汉书”应用书名号
②缺宾语,在后面加上“的事迹”
④语序不当,“常常”应放在“运用的”前面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
①首先,
②,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
③,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互协作,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否与泰、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参考答案应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②阴阳是相互对立的
③但也是相互依存的解如由上句的阴阳、下文的阴阳关系可推断第
①处应从阴阳二者的关系角度组织答案;由下文的“都有阴阳之别”“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可推断出第
②处应从阴阳的相互对立角度组织答案;由上文的“尽管”一词的转折,下文“相互转化”“对立统一”可得出第
③处应从相互依存或统一角度组织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