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课时作业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4•滨州高三评估]阅读下图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该文()A.推动“一国两制”构想的落实B.促使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起先C.宣布采纳和平统一祖国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号然匕雷告台湾同胞书骞13一————•■■MA■D.标记着两岸“三通”的实■现aSSaSsTa-*——•)a.VOTMWI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纳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答案为C项当时“一国两制”构想尚未提出,解除A项;B项不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及其带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来的影响,解除;两岸“三通”正式实现是在2008年,解除D项答案C
2.[2024•衡水高三统测]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更反映出()A.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B.“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C.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D.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红色中国”改为“中共政权”,说明台湾当局认为大陆的“中共政权”只是“中华民国”里面的政权之一,这事实上体现了其“一个中国”的理念,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80年头才提出,解除A项;1959年,当时台湾当局与大陆关系惊慌,没有放弃敌视大陆的立场,也没有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故C、D两项错误答案B
3.[2024•泉州高三模拟]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依据中国自己的状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留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际社会试图干扰中国收回香港B.国际社会一样认可“一国两制”C.“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D.“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解析题干是说我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问题,但是最终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为其他国家解决国际争端供应了借鉴,故选C项;A项与题干没有关系,故解除;B项错在了“一样”,故解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解除答案C
4.[2024•茂名高三统考]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殊行政区在特殊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依据详细状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的干脆意图是()A.为了打破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B.为“一国两制”的实施供应法律保障C.为顺当解决香港问题供应法律依据D.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动身,创建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材料中的规定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B项正确材料反映“一国两制”的实施有法律保障,没有涉及两岸沟通的状况,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针对台湾提出的,但在香港首先得到胜利实践,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D项是根本目的,与材料强调干脆意图是为“一国两制”的实施供应法律保障不符,D项错误答案B
5.[2024•固原高三调研]“一国两制”既充分敬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涵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A.汲取了联邦制全部的优点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解析“汲取了联邦制全部的优点”说法过于确定,故A项错误;材料“充分敬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涵性优点”反映了“一国两制”包涵中西的特点,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不仅仅汲取了联邦政体的特点,还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故C项错误;“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说法也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
6.[2024•张家界高三统考]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托付民主子土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托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8.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D.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解析“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托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说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B项正确;A、C项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D项是1987年答案B
7.[2024•十堰高三诊断]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殊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8.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解析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A项;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而不限于国共两党,解除B项;大陆主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解除C项;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台湾回来后,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特殊行政区,可以有立法权,但不具有独立的主权,解除D项答案A
8.[2024•平顶山高三评估]1995年美国《财宝》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由于香港接着旺盛稳定,12年后,《财宝》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宝》的预言这说明()A.“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8.西方对华看法发生根本变更C.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D.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已显现解析由于“一国两制”的贯彻实施,香港回来祖国后,接着保持旺盛稳定,因此“12年后,《财宝》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宝》的预言”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解除;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解除C项;D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材料没有反映,解除答案A
9.[2024•抚州高三统测]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歌手王少峰在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别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谛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说明错误的是()A.“乡愁”的背景是海峡两岸的分别B.“分别”的干脆缘由是国共两党的内战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D.“太美”表明两岸都接受“一国两制”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余光中创作《乡愁》的背景是海峡两岸的分别,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导致两岸分别,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相逢太美分别太痛”说明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接受“一国两制”,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
10.[2024•通化高三诊断]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解析“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说明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D项正确;A项是1979年;B项是“九二共识”提出;C项说法不符合事实答案D
11.[2024•阜新高三调研]在看完《血战台儿庄》之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来看,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不久,台湾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公开往来的序幕从今揭开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血战台儿庄》可以作为徐州会战的一手史料B.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C.是否认同国民党抗战是国共两党分歧的焦点D.优秀文化作品确定历史走向解析影片《血战台儿庄》确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活动,对蒋经国有所触动,变更了对大陆的看法和政策,说明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错误,只能是二手史料,解除;C、D项说法确定,解除答案B
12.[2024•衡水高三质检]日前,分湾媒体发布了一项有关“九二共识”的民调,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认同“九二共识”的比例达
37.4%,超过不认同的
35.2%,2029岁的年轻一代认同度达
38.1%〜下列对“九二共识”相识正确的是()A.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B.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C.成为两岸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D.干脆推动了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它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符合民众的意愿,A项正确“九二共识”是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不是以书面方式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解除B项“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并不是“纲领性文件”,解除c项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定结果,不是“九二共识”干脆推动的结果,且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前,两岸关系亦有所改善,允许探亲、观光、投资等活动,解除D项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24•济宁高三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胜利”材料二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主动建设台湾,不但无法防卫,而且无法生存”——材料
一、二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两党同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心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行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材料四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急思奋勉?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样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摘自台湾《中国导报》
(1)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准备发生了什么变更?(6分)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6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祖国统一上有何异同?(16分)解析第
(1)问,材料一中“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胜利”,材料二中“吾人如不主动建设台湾,不但无法防卫,而且无法生存”可以看出其原来的对抗到保台的变更第
(2)问,材料
三、四中“所以我们建议实行两党同等会谈”可以看出其方式,其次小问的发展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第3问,材料三“两党同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万万不行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材料四“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可见材料三还提出统一的方式、同等对话和统一的原则,而材料四仅从历史角度指出统一的必要性答案1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2关键是国共两党同等会谈,“一国两制”3共同点海峡两岸都迫切希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不同材料三还提出统一的方式、同等对话和统一的原则,而材料四仅从历史角度指出统一的必要性
14.[2024•合肥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政府收回主权史实取消德国在华驻兵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废除1917年北京北洋政府德国、奥匈帝国领事裁判权1926年北京北洋政府取消芬兰领事裁判权、协议关税权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除日本外,各主要国家均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天津比租界,正式收回镇江英租界中国全面实现关税自主权,正式收回厦门英租界,收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回威海卫英国租借地收回上海、厦门公共租界,收回天津、广州英租界,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苏联租借旅顺海军基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英占香港地区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葡占澳门地区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同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解读材料,提炼一个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阐释耍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通过细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此类问题是一道特别新奇的试题,既考查了信息提取实力又考查了信息阐释实力,在做此题时确定要抓住《中国废除不同等条约的历史考察》这个主题,突出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才促成了一系列不同等条约被废除答案观点近现代中国收回主权的过程历时漫长,主要以渐进和平的外交方式实现,是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阐释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的殖民史,也是奋进的抗争史,主权丢失伴随着收回主权的斗争自民国以来,1949年结束半殖民地状态,随后又接连收回一些主权,在近百年时间里,历届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外交努力历届政府擅长抓住历史契机,并且擅长主动创建机会,如北洋政府借助“一战”、武汉国民政府借助北伐斗争、南京国民政府借助“二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借助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步挽回国家主权主权的丢失与挽回过程折射出国家命运的起伏,民国以来,随着近代化进程的绽开与融入国际进程的加快,中国国力渐渐增加,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这是收回国家主权的坚实基础(其他观点、阐释合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