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高级宏观经济学欢迎来到清华大学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本课程由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教授主讲通过系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分析方法和政策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经济运行机制,培养解决复杂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带领大家探索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宏观政策等核心议题,并特别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特殊性和前沿问题,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政策分析奠定坚实基础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学习内容12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课程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经济周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培养运用宏观经济学分开放经济宏观、前沿研究话题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以及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每部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经济运分都将介绍基础理论框架、数行机制,分析经济政策效果,学模型和实证应用,强调理论并对宏观经济现象做出专业解与现实的结合读考核方式3课程评分由作业(30%)、期中考试(30%)和期末论文(40%)组成作业侧重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期中考试覆盖基础理论,期末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考察各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均衡状态与局部均衡不同,一般均衡分析强调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符合现实经济的复杂性课程将重点讲解各种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方法动态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强调动态分析,研究经济变量随时间的演变过程,而非仅关注静态均衡课程将介绍差分方程、微分方程、动态规划等数学工具,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经济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理解经济体如何从一个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计量经济学应用理论模型需要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和完善课程将讲解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结构VAR、DSGE模型估计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证研究技能第一部分经济增长理论长期增长的重要性主要理论流派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最核心的经济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模研究领域之一,关系到一国长期型和内生增长理论两大主要流派的经济福利水平即使看似很小新古典模型侧重资本积累和外生的增长率差异,通过复利效应,技术进步,而内生增长理论则强长期来看会导致国家间生活水平调创新、人力资本和知识溢出等的巨大差距本部分将探讨影响内生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因素用政策启示不同的增长理论对政策制定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本部分将分析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赶超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索洛增长模型基本假设模型框架索洛增长模型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它基于以下关键假设模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K^αAL^1-α,其中Y是产经济只生产一种物品;储蓄率外生且恒定;资本折旧率固定;劳出,K是资本,L是劳动,A是技术水平,α是资本产出弹性模型动力增长率恒定;技术进步外生这些简化假设使模型能够清晰核心方程是资本积累方程dk/dt=sfk-n+g+δk,其中k是人均地展示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资本,s是储蓄率,n是人口增长率,g是技术进步率,δ是资本折旧率索洛模型的动态分析资本积累方程1索洛模型的核心是资本积累方程dk/dt=sfk-n+g+δk等式左边表示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率,右边第一项sfk代表人均投资,第二项n+g+δk代表维持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需的投资当两者相等时,经济达到稳态动态调整过程2当初始人均资本低于稳态水平时,sfkn+g+δk,资本存量会增长;反之则会减少这一调整过程体现了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资本存量接近稳态,增长率逐渐下降,最终收敛到稳态增长路径稳态解3在稳态下,dk/dt=0,即sfk*=n+g+δk*解这个方程得到稳态人均资本k*在稳态下,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不再增长,但总量仍以n+g的速率增长稳态只取决于模型参数s、n、g、δ和生产函数形式,与初始条件无关索洛模型的政策含义储蓄率变化的影响人口增长的影响提高储蓄率会暂时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人口增长率提高会降低稳态人均资本和人济达到更高的稳态人均产出水平但在新均产出水平这是因为更多的投资需要用1稳态下,增长率仍回到n+g这表明仅靠于为新增劳动力提供资本装备,减少了用2提高储蓄率不能实现持续增长,只能带来于提高人均资本的部分,导致人均资本积水平效应而非增长效应累放缓黄金律储蓄率技术进步的作用存在一个最优储蓄率,使稳态消费最大化,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持续的人均产出增长4称为黄金律储蓄率当资本的边际产出只能来自技术进步g技术进步率的提3等于n+g+δ时,经济达到黄金律状态若高不仅带来水平效应,更重要的是带来增实际储蓄率高于黄金律水平,则经济存在长效应,能够持续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动态无效率索洛模型的实证应用增长核算增长核算是一种分解经济增长来源的方法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产出增长可分解为资本贡献、劳动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公式为ΔY/Y=α·ΔK/K+1-α·ΔL/L+ΔA/A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不同国家增长源泉的差异条件收敛索洛模型预测,具有相似参数s,n,g,δ的经济体会收敛到相同的稳态水平这导致条件收敛假说初始人均产出越低的国家增长速度越快,但条件是这些国家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实证研究表明,当控制人力资本、制度质量等因素后,条件收敛现象确实存在收敛速度索洛模型预测的收敛速度可通过线性化资本积累方程得到约为每年2%这意味着经济体消除与稳态差距的一半需要约35年实证研究显示,实际收敛速度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存在较大的跨国和跨地区差异模型局限性尽管索洛模型成功解释了部分经济增长现象,但它仍有重要局限无法解释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预测的国际收入差距小于实际观察到的差距;忽略了制度、地理等深层次决定因素这些局限推动了更复杂增长理论的发展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期代表性家庭RCK模型假设经济中存在具有无限生命周期的代表性家庭,家庭效用函数为U=∫e^-ρt ucdt,其中ρ为时间偏好率,uc为瞬时效用函数家庭通过控制消费和储蓄决策来最大化终身效用,这使模型能够内生化储蓄率,而非像索洛模型那样将其视为外生生产部门生产部门假设与索洛模型类似,采用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特性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企业雇佣劳动和资本生产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按其边际产品获得报酬资本所有者(家庭)将资本租赁给企业并获得租金最优化问题代表性家庭的最优化问题可以表述为max∫e^-ρt ucdt,约束条件为k̇=fk-c-n+δk使用最优控制理论解这个问题,得到最优消费路径的欧拉方程ċ/c=1/θ[fk-δ-ρ-θn],其中θ是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模型的均衡分析RCK一阶条件1通过解决家庭最优化问题,我们得到欧拉方程ċ/c=1/θ[fk-δ-ρ-θn]该方程描述了最优消费路径,表明当资本回报率高于时间偏好率、折旧率和人口增长的调整值时,消费应当递增动态系统2RCK模型的动态系统由两个微分方程组成资本积累方程k̇=fk-c-n+δk和欧拉方程ċ/c=1/θ[fk-δ-ρ-θn]这构成了描述经济演化的完整动态系统稳态特征3在稳态时,k̇=0且ċ=0,这意味着fk*=ρ+δ+θn稳态资本水平仅取决于时间偏好率、资本折旧率和人口增长率,而与初始条件无关稳态消费水平为c*=fk*-n+δk*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偏好率提高将降低稳态资本和消费水平;人口增长率提高通常降低稳4态人均消费;技术进步提高稳态资本和消费水平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不同参数变化对长期经济表现的影响模型的动态特性RCK相位图分析鞍点路径冲击反应RCK模型的动态可以通过相位图直观展示RCK模型的稳态具有鞍点特性——只有一条当经济遭受冲击(如时间偏好率变化、技术在k-c平面上,k̇=0曲线表示资本稳定的状收敛到稳态的路径(稳定流形)如果初始进步等)时,稳态会发生移动经济将通过态,ċ=0曲线表示消费稳定的状态这两资本水平给定,则必须选择初始消费使经济新的鞍点路径调整到新的稳态消费作为跳条曲线的交点确定了系统的稳态相位图分处于这条稳定流形上,否则经济将偏离稳态跃变量会立即做出调整,而资本作为状态变析可以清晰地展示经济在任意初始点的动态这一特性反映了经济主体的前瞻性行为和量则需要时间逐渐调整,这与索洛模型的调调整轨迹跳跃变量的重要性整机制有本质区别世代交叠模型()OLG无限期经济体1尽管个体有限生命,经济体永续存在两期生命周期2个体年轻时工作,老年时消费储蓄代际交叠结构3不同年龄的人群同时存在于经济中世代交叠模型OLG最早由萨缪尔森和戴蒙德提出,是分析代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基础OLG模型中,每个人生活两期年轻时工作并决定消费和储蓄,老年时退休并消费之前的储蓄每期都有新一代人出生,形成代际交叠结构与无限期代表性家庭模型不同,OLG模型明确考虑了人口代际更替,更适合分析社会保障、财政政策代际影响等问题模型的关键特征是个体有限生命与经济体无限存续的结合,这导致了与RCK模型截然不同的性质模型的动态效率OLG2生命期基础OLG模型中个体存活的期数rn动态效率条件利率高于人口增长率时经济动态有效r=n黄金律条件利率等于人口增长率时达到黄金律rn动态无效条件利率低于人口增长率时出现过度资本积累OLG模型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可能出现动态无效率当经济中资本过度积累,使得其边际产出低于人口增长率时,就出现了动态无效率在动态无效的经济中,通过减少资本积累可以提高所有代人的福利,这与无限期模型的结论显著不同判断经济是否动态有效的标准是比较利率r与人口增长率n若rn,经济动态有效;若r=n,经济处于黄金律状态;若r内生增长理论新古典理论局限1新古典增长理论(如索洛模型)认为长期增长仅来自外生技术进步,无法解释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内生增长理论应运而生,试图内生化技术进步过程,解释为何某些经济体能够实现持续增长而其他经济体不能2AK模型AK模型是最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生产函数为Y=AK,其中A是常数,K广义地包括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AK模型假设没有资本收益递减,因此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经济也能持续增长模型预测储蓄率提高会永久性提高增长率,而非仅有水平效应3RD模型罗默和阿格希昂-豪伊特等人开发的RD模型强调有意识的创新活动对增长的推动作用企业投资研发以获取暂时垄断利润,这一过程不断推动技术进步RD模型解释了创新激励的微观基础,并预测规模效应——人口更大的经济体应有更高的增长率政策含义4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政策可以影响长期增长率,而非仅影响增长水平保护知识产权、补贴研发活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改善金融市场效率等政策有助于提高长期增长率这一结论为增长导向型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定义卢卡斯模型人力资本指个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存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模型将人力资本明确纳入生产函数Y=AK^αuhL^1-α,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附着于人身上,无法与个人分离现代增长理论认其中u是用于生产的人力资本比例,h是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积累方程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为dh/dt=B1-uh,其中B是学习效率参数,1-u是用于学习的时间比例外部性和溢出效应教育投资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正外部性——一个人的知识增长可以提高其他人的生产率卢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显著相关巴罗等学者的跨国研究发现,卡斯模型通过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捕捉这一效应由于初始教育水平是预测后续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然而,教育质量比数量更为重存在外部性,市场均衡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通常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这为教育补要,仅仅提高入学率而不改善教育质量的效果有限,这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贴提供了理论依据策具有重要启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类型创新驱动增长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希克斯中性(同等程度提高所有生产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创新而非单纯的要素积累熊彼特的创要素的边际产出)、哈罗德中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索洛中性造性破坏理论强调创新如何通过淘汰旧技术、产品和组织形式推(提高资本生产率)在增长理论中,通常假设技术进步是劳动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增长的核心机制包括全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增强型的,这与资本-产出比长期稳定的经验事实相一致明、生产过程改进、管理创新和新市场开拓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有不同的经济含义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意创新驱动增长的经济体表现出几个特征高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味着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可以生产更多产品,而资本增强型技术进强知识产权保护、风险资本市场发达、产学研协同紧密这些制步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资本可以支持更多生产不同类型的技术度安排共同形成了支持创新的生态系统,使创新能够转化为经济进步也有不同的分配效应,影响劳动和资本的相对回报增长技术前沿国家尤其需要依靠创新维持增长动力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资本贡献劳动贡献TFP贡献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跨国增长回归和发展核算跨国增长回归分析不同国家增长率与各种可能决定因素的相关性,试图识别影响增长的关键变量巴罗等学者发现,初始人均GDP水平、教育水平、法治、市场开放程度等变量对增长有显著影响发展核算则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上图显示了不同经济体增长来源的差异发达经济体如美日的增长主要来自TFP提高,而发展中经济体如中国的增长较大程度依赖资本积累这一差异反映了经济体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暗示了中国等经济体未来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经济周期理论主要理论流派何为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理论有多个流派凯恩斯主义强调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总水平围绕长期趋势需求波动和价格粘性;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的波动,包括衰退、复苏、繁荣和衰退四个策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技术冲击;阶段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这些波动的产生原新凯恩斯模型结合名义粘性和优化行为;金12因、传导机制和政策响应,是宏观经济学的融加速器模型强调金融市场摩擦核心领域之一政策含义实证方法43不同周期理论对政策有不同含义凯恩斯主经济周期实证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趋势-周期义支持逆周期政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怀疑分解提取周期性成分;向量自回归分析冲击稳定政策的有效性;新凯恩斯主义强调规则的动态效应;DSGE模型估计结构参数和检验而非相机抉择;金融宏观理论强调金融稳定理论预测;局部投射法估计冲击的动态传导在宏观稳定中的重要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技术冲击驱动市场出清假设微观基础RBC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与凯恩斯模型不同,RBC模型建立在个体理主要源于技术冲击(全RBC模型假设所有市场性行为的微观基础上要素生产率的随机变在任何时点都处于均衡家庭根据跨期效用最大化)正面技术冲击提状态,价格完全灵活,化进行消费和劳动供给高劳动生产率,刺激就没有非自愿失业经济决策;企业追求利润最业和产出;负面冲击则波动被视为对外生冲击大化这种建模方法避抑制经济活动技术冲的最优反应,而非市场免了卢卡斯批评中指出击通过代表性家庭的跨失灵的结果这一假设的宏观经济模型缺乏微期劳动和消费决策传导意味着政府干预不能改观基础的问题,使模型至整个经济,形成持续善福利,与凯恩斯主义更适合政策分析的波动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模型的求解RBC脉冲响应函数状态空间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经济变量对一单位对数线性化线性化后的模型可以表示为状态空间形外生冲击的动态反应在RBC模型中,模型设定RBC模型通常无法获得闭式解,需要通式st+1=Ast+Bεt+1,其中st是状态典型的技术正向冲击会导致产出、消费、标准RBC模型包括代表性家庭的效用最过线性近似求解对数线性化是将模型变量向量(包括资本和技术冲击),投资和实际工资上升,而利率下降脉大化问题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家方程在稳态附近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εt+1是外生冲击其他变量(如产出、冲响应函数帮助我们理解冲击的传导机庭面临的预算约束是ct+it=wtlt+到各变量对数偏离稳态值的线性关系消费、投资)可以表示为状态变量的线制和动态效应,是评估模型表现的重要rtkt,其中生产函数为Yt=AtKt^αLt^1-例如,资本积累方程的线性化形式为性函数yt=Cst这一形式便于进行随工具α,技术At服从随机过程资本积累方k̂t+1=1-δk̂t+δît,其中带帽变量表机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程为kt+1=1-δkt+it模型包含一阶示对数偏离条件和市场出清条件模型的校准与模拟RBCRBC模型采用校准而非估计的方法确定参数值校准是指根据长期经济事实和微观研究选择参数值,而非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估计常见的校准目标包括将资本份额α设为约
0.3-
0.4,与国民收入账户中的资本收入占比一致;将折旧率δ设为约
0.025,与资本存量和投资数据一致;将时间偏好率设为使稳态实际利率约为4%校准完成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模型预测的人工数据模拟通常采用以下步骤生成技术冲击序列;求解模型并生成各变量的时间路径;对模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标准差、自相关系数和交叉相关系数等;将这些统计量与实际经济数据比较,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研究发现,标准RBC模型能较好解释产出、消费和投资的协动性,但对就业波动的解释不足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价格粘性垄断竞争货币非中性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新凯恩斯模型的核心特征是引入名义新凯恩斯模型假设产品市场是垄断竞由于价格粘性和垄断竞争,货币政策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是该理论的核价格粘性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Calvo争的,企业生产差异化产品并拥有一在新凯恩斯模型中具有实际效应——货心方程πt=βEtπt+1+κyt,其中πt定价(每期只有固定比例的企业能调定定价能力这一假设与价格粘性互币冲击能够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这是通货膨胀率,yt是产出缺口,β是贴整价格)和菜单成本模型(价格调整为补充——只有当企业有定价能力时,与RBC模型中货币中性的结论形成鲜现因子,κ与价格调整频率相关该曲需要支付固定成本)价格粘性意味价格粘性才有意义;反之,在完全竞明对比货币非中性为中央银行通过线表明当前通胀取决于预期未来通胀着价格不能立即调整以清除市场,导争市场中,企业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波动提供了理论基和当前经济活动水平,强调了预期在致货币政策具有实际效应础通胀形成中的重要性模型DSGE政策分析1评估经济政策的动态影响预测2进行中短期经济变量预测冲击分解3识别历史波动的驱动因素情景分析4模拟不同经济冲击下的发展路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分析工具,被各国央行和国际组织广泛采用DSGE模型整合了RBC模型的微观基础和新凯恩斯模型的名义摩擦,能够分析各类实际和名义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模型的基本结构包括家庭(决定消费、储蓄和劳动供给)、企业(决定生产和定价)、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和政府(实施财政政策)DSGE模型的估计通常采用贝叶斯方法,将先验信息与样本信息结合起来估计步骤包括指定先验分布;构建似然函数;通过MCMC算法抽样得到后验分布与传统校准方法相比,贝叶斯估计能够量化参数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DSGE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够纳入更多现实经济特征金融加速器模型信贷市场摩擦放大效应金融加速器模型引入了信贷市场摩擦,主金融加速器机制放大和延长了初始冲击的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合约执行问题这些影响负面冲击降低企业资产价值和净资摩擦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产,提高其外部融资成本,减少投资支出,1形成外部融资溢价外部融资溢价与借进一步降低资产价值,形成负反馈循环2款人净资产负相关,净资产越低,融资成这一机制有助解释为何看似温和的冲击有本越高时会导致剧烈的经济波动政策含义资产价格动态金融加速器理论为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政金融加速器模型强调资产价格在宏观经济4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模型表明金融部门的波动中的核心作用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3稳定对宏观经济至关重要,货币政策应考借款人净资产,改变其融资约束和投资能虑资产价格和信贷条件,而宏观审慎政策力这导致投资与资产价格之间的正反馈,有助于减少金融放大效应,维护宏观经济生成持续的波动和可能的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第三部分宏观经济政策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障金融稳定以及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短期权衡,如菲利普斯曲线所示的通胀与失业的反向关系,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多重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政策工具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货币政策(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要求等)、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政策)、汇率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不同工具的作用机制、传导时滞和效果存在差异,政策效果还受预期管理和沟通策略的影响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宏观政策实施可采用规则型方法(如泰勒规则)或相机抉择方法规则型政策具有提高透明度、降低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优势,但可能缺乏应对非常规冲击的灵活性现代政策框架通常结合两种方法,采用约束下的相机抉择方式政策评估宏观政策评估方法包括事件研究、叙事方法、向量自回归分析和结构模型模拟政策效果评估需要考虑反事实分析难题——我们无法观察到若不实施该政策会发生什么此外,政策评估还需关注分配效应,即政策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影响货币政策理论货币中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中性是指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影响最终目标(如通胀、产出)不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就业等)这一概念源于古典二分法,的渠道主要传导渠道包括1利率渠道政策利率变化影响投认为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相互独立短期内,由于价格粘性等因资和消费决策;2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供应;3资素,货币政策可能影响实际经济活动,但长期内,经济会回到由产价格渠道利率变化影响股票、房地产价格,进而影响财富效实际因素决定的自然水平应和投资;4汇率渠道货币政策影响汇率,进而影响净出口不同学派对货币中性有不同观点货币主义强调货币长期中性,短期非中性;新古典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下,即使短期内货币也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政策信是中性的;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由于价格粘性,短期内货币政策誉等因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各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可有实际效果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经济确实有短能不同例如,信贷渠道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尤为重要;汇期影响,但长期影响不显著率渠道在小型开放经济体中影响显著了解传导机制对制定有效货币政策至关重要最优货币政策通胀率政策利率产出缺口泰勒规则是现代货币政策中广泛采用的政策反应函数,由约翰·泰勒于1993年提出其基本形式为i=r*+π+aπ-π*+by-y*,其中i是名义利率,r*是自然利率,π是通胀率,π*是目标通胀率,y-y*是产出缺口,a和b是权重系数泰勒规则表明,中央银行应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胀上升和产出高于潜在水平的情况通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中央银行公开承诺将通胀率维持在特定目标水平附近该制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已被众多国家采用通胀目标制的特点包括明确的数量通胀目标(如2%);高度透明和问责;主动使用预期管理工具研究表明,采用通胀目标制的国家通胀更加稳定,通胀预期更好地锚定,同时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财政政策理论李嘉图等价1政府支出通过税收或发行债券筹资在长期效果相同乘数效应2财政支出通过需求链条放大对总产出的影响挤出效应3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抬升利率抑制私人投资李嘉图等价理论认为,在完美市场、理性预期和世代相连的条件下,政府债务融资与税收融资具有同等效果当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而非征税为支出融资时,理性家庭预见到未来需要更高税收来偿还债务,因此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税负,抵消了政府借贷的刺激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完全的李嘉图等价在现实中并不成立,但部分等价效应确实存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状况、政策实施方式和货币政策反应在资源闲置严重和零利率下限约束时,财政乘数通常较大;而在接近充分就业时,乘数效应较小且挤出效应较强支出型政策(如基础设施投资)与税收型政策(如减税)的乘数效应也有所不同此外,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还受制度质量、政策可信度和经济体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政策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配国际政策协调政策协调的制度安合排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政策会通过贸易、金融有效的政策协调需要适协调对宏观经济稳定至和预期渠道影响其他国当的制度安排国内层关重要政策不协调可家,产生政策溢出效应面,这可能包括财政与能导致相互抵消或冲突,缺乏协调的政策可能导货币当局之间的正式沟降低整体效果例如,致竞争性贬值、资本流通机制、协调委员会等;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动波动等问题有效的国际层面,则有G
20、性财政政策同时实施可国际政策协调有助于内IMF、BIS等多边合作平能导致政策混合失调,化外部性,改善全球福台制度安排应平衡独推高利率、抑制投资,利,特别是在应对全球立性与协调性,避免破并可能加剧政府债务负性冲击(如金融危机、坏央行独立性或财政纪担疫情)时尤为重要律,同时确保政策方向一致第四部分开放经济宏观开放经济的特征全球经济联系开放经济是指与外部世界存在商品、全球经济联系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经济体系品和服务流动)、金融渠道(资本流与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面临额外动、资产价格联动)和信息渠道(预的外部均衡约束(国际收支平衡),期和信心传导)实现这些渠道使各同时拥有更多的调整机制(如汇率变国经济相互依存,冲击能够跨境传导,动)开放程度越高,国内经济越易形成经济周期的国际同步性全球生受国际冲击影响,但同时也有更多渠产网络和价值链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道分散风险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政策挑战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政策制定面临独特挑战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指出的三元悖论表明,一国不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此外,全球资本流动加剧了金融稳定性风险,可能导致突然停止和货币危机,要求更复杂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自由流动允许跨境资本无限制流动,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汇率稳定维持汇率在目标水平或区间内,降低对外贸易与投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能够自主决定利率水平,根据国内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分析开放经济宏观政策的基础框架,由罗伯特·蒙代尔和马库斯·弗莱明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模型扩展了IS-LM框架,纳入了国际收支平衡条件BP,形成IS-LM-BP体系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完全资本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不能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任何利率变化都会引发资本流动,迫使央行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揭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不可能三角)一国不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最多只能实现其中两个目标例如,若选择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则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若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则必须采用浮动汇率这一框架解释了各国国际金融政策选择的差异,如欧元区国家放弃货币独立性而采用共同货币,中国则通过资本管制保持一定的政策独立性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是最基本的汇率决定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绝对PPP表述为E=P/P*,其中E是汇率,P和P*分别是本国和外国价格水平相对PPP则关注变化率ΔE/E=ΔP/P-ΔP*/P*PPP理论基于一价定律,预测长期汇率趋势,但由于非贸易品存在、市场分割和各种摩擦,短期内PPP偏差可能很大利率平价理论包括未覆盖利率平价UIP和覆盖利率平价CIPUIP认为汇率预期变化应等于利率差EEt+1/Et=1+i/1+i*,其中i和i*分别是本国和外国利率CIP则关注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F/S=1+i/1+i*,其中F是远期汇率,S是即期汇率UIP依赖于风险中性假设,实证表现不佳;而CIP依赖于套利,实证支持较强,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可能失效国际收支调节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要求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当此条件满足时,本币贬值会通过降低出口相对价格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改善贸易收支该条件的数学表达为|ηx|+|ηm|1,其中ηx和η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的价格弹性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描述了汇率贬值后贸易收支的动态调整过程短期内,由于价格效应占主导(进口价格上升而数量尚未调整),贸易收支可能先恶化;随着时间推移,数量效应逐渐显现(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开始改善这一时间路径类似于字母J,故称J曲线效应资本流动与调节在当代高度金融一体化的世界,国际收支调节越来越依赖于资本账户调整资本流动对相对收益率变化高度敏感,能够迅速对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做出反应然而,过度依赖短期资本流动进行调节可能带来金融稳定风险,如突然停止或资本外逃,导致货币危机和经济衰退全球失衡全球失衡指国际收支长期、系统性不平衡状况,如美国持续贸易赤字与亚洲国家持续顺差这种失衡部分源于结构性因素(如储蓄率差异、发展阶段差异)和政策选择(如汇率管理、资本管制)尽管短期内可持续,长期全球失衡可能引发调整压力,导致汇率大幅波动或全球金融不稳定全球化与宏观经济贸易开放资本流动贸易开放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宏观经济表现首先,贸易促进专业资本账户开放允许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化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总体生产效率,带来静态福利增益其积极方面,资本流动促进储蓄全球优化配置,使资金从低回报地次,贸易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规模经济实现和竞争加剧,进一步区流向高回报地区;帮助各国分散风险,平滑消费;促进金融发提高效率第三,贸易促进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推动生产率提展和效率提升消极方面,过度资本流动可能导致资产泡沫、金高最后,贸易开放增加了经济体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可能加融脆弱性增加和宏观经济波动加剧剧波动管理资本流动成为开放经济宏观政策的重要内容完全开放资本贸易开放的宏观政策含义包括需求冲击更容易通过贸易渠道传账户的国家需要强大的金融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管理相导,使国内政策效果泄漏到国外;通过进口竞争抑制通货膨胀;关风险部分国家采用资本流动管理措施,包括限制特定类型资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加大此外,贸易开放可能导致产业结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工具和临时性资本管制这些工具不应替代必调整,需要相应的结构性政策来管理转型成本,特别是对受冲击要的宏观经济调整,但可作为补充政策,特别是在应对大规模资行业的工人提供支持本流动冲击时第五部分宏观经济学前沿话题1理论与方法创新2新兴政策挑战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近宏观经济学面临许多新兴政策挑战,年来出现了许多前沿研究方向理论如气候变化的宏观影响、数字经济转创新包括将金融摩擦、异质性代理人、型、全球价值链重构、人口老龄化等有限理性等因素纳入宏观模型;方法这些挑战跨越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边界,创新包括采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需要跨学科研究方法和创新政策工具计算方法等新工具这些创新使宏观宏观经济学家正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经济分析更贴近现实,能够解释传统新问题纳入分析框架模型难以捕捉的现象3全球化新阶段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特征是服务贸易占比上升、数字贸易兴起、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加大这些变化改变了全球经济联系的性质,需要新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同时,全球治理改革滞后于经济一体化,导致政策协调困难,应对全球性问题能力不足不确定性与经济波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波动率指数VIX不确定性已成为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后不确定性的类型多样,包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等经济学家开发了多种不确定性测度,如贝克等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基于新闻报道和政策预测分歧)、隐含波动率指数VIX(反映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歧(反映专业预测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经济活动1真实期权渠道——高不确定性使企业推迟不可逆投资,采取观望策略;2风险溢价渠道——不确定性提高风险溢价,抬高融资成本;3预防性储蓄渠道——家庭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消费;4缺失市场渠道——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不确定性加剧资源错配实证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冲击确实导致投资、耐用品消费和就业显著下降,且这种影响在金融市场摩擦较大时更为明显金融危机理论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系统性风险指金融体系部分或全部崩溃的风险,传染效应是指金融困境从一个部门、市场或地其特点是冲击会通过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相互关区迅速扩散到其他领域的现象传染途径包括联性放大和传播与特定机构的个体风险不同,直接风险敞口(如银行间拆借);资产价格变系统性风险涉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能1动导致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市场流动性枯竭;导致实体经济严重受损风险来源包括宏观冲纯粹的信息效应(投资者信心丧失)高度互2击、关键市场或机构失灵以及信息传染联的现代金融体系使传染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宏观审慎政策金融脆弱性积累传统微观审慎监管关注个体机构安全,无法应4金融危机通常不是外生冲击的结果,而是脆弱对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则从整体角度监3性长期积累后内生爆发的结果明斯基的金融管金融体系,目标是限制系统性风险积累和增不稳定假说描述了这一过程经济稳定期促使强系统抵御冲击能力工具包括逆周期资本缓风险承担增加,杠杆率上升,最终导致明斯冲、部门资本要求、流动性监管和借款人限制基时刻的到来识别和监测金融脆弱性积累措施等是防范危机的关键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前瞻性指引负利率政策量化宽松QE是中央银行大规模购买长期证前瞻性指引是中央银行就未来政策意图提供负利率政策是将央行存款利率设定为负值,券(如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增加货明确信息的沟通策略它可以是基于时间的向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超额准备金收取费用币供应、降低长期利率的政策QE主要通(承诺在特定时期内维持政策)或基于状态该政策旨在刺激银行放贷而非持有过多准备过三个渠道发挥作用投资组合再平衡渠道的(将政策变化与特定经济条件挂钩)有金,并通过降低市场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投资者被迫转向风险资产);信号渠道效的前瞻性指引能够影响市场对未来利率的然而,负利率可能挤压银行利润率,存在有(表明央行维持低利率的承诺);流动性渠预期,从而影响长期利率,即使短期利率已效下限,且可能导致金融稳定风险增加道(改善市场功能)达到零下限劳动市场搜寻理论5%自然失业率典型市场经济的长期摩擦性失业水平θ市场紧张度空缺职位与求职者数量比率,影响匹配效率b/w替代率失业救济金与工资的比率,影响工人议价能力s分离率工作关系每期终止的概率,影响就业持续性DMP(戴蒙德-莫特恩森-皮萨里德斯)搜寻匹配模型是劳动经济学最重要的框架之一,为其开创者赢得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市场仍同时存在失业和职位空缺其核心机制是搜寻摩擦——工人和企业找到合适匹配需要时间和资源,这导致了摩擦性失业的存在模型的核心方程是贝弗里奇曲线(描述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和工资设定曲线(通过Nash讨价还价确定工资)模型预测失业率取决于市场紧张度θ(职位空缺与失业者比率)、工作匹配率、分离率和工人议价能力等因素DMP模型为分析劳动市场政策(如失业保险、最低工资、就业保护立法)提供了理论框架,也有助于理解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动态和劳动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分布效应1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影响异质性维度2收入、财富、年龄、偏好、生产率等差异跨期决策3考虑不完全市场下的储蓄和消费选择微观基础4从个体行为推导宏观经济结果传统代表性代理人模型忽略了经济个体间的差异,无法分析分配问题或解释某些宏观现象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克服了这一局限,明确考虑个体在收入、财富、偏好等方面的差异这类模型通常引入不完全市场假设(如借贷约束、不可保险风险),使得个体无法完全分散风险,导致异质性持续存在且具有宏观意义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有重要应用1分析货币政策分配效应——利率变化对不同财富水平家庭影响不同;2研究财政政策效果——不同类型税收和转移支付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化影响;3解释某些宏观现象,如高边际消费倾向家庭比例较大导致财政乘数增加;4分析风险分布不均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随着计算能力提升和微观数据可得性增强,这类模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行为宏观经济学1有限理性2社会偏好传统宏观模型假设个体完全理性,拥行为宏观经济学认为个体不仅关心自有完美信息和无限计算能力,能够做身福利,还关心他人福利和公平性出最优决策行为宏观经济学放松这社会偏好包括利他主义、不平等厌恶、一假设,引入有限理性概念有限理互惠性等这些偏好影响消费、储蓄、性个体可能使用简化规则(启发式)劳动供给和税收偏好等决策例如,做决策,注意力有限,存在认知偏差强烈的公平偏好可能增加对累进税制常见建模方法包括边界理性预期、有的支持,而强互惠性可能导致工资刚限注意力模型和适应性学习等性和非自愿失业3政策含义行为宏观经济学对政策设计有重要启示当代理人存在系统性偏差时,政府干预可能提高福利,即使市场无其他失灵政策工具应考虑行为因素,如利用默认选项影响储蓄行为,通过简化信息提高政策理解此外,行为因素可能改变传统政策的有效性,如存在过度乐观时逆周期政策效果可能减弱气候变化与宏观经济环境外部性1气候变化的核心经济特征是负外部性——温室气体排放者并未承担其造成的全部社会成本这一市场失灵导致过度排放,要求政策干预来内化外部性最优政策包括碳税和排放权交易系统,设定碳价使排放者面临真实社会成本,从而激励减排和清洁技术创新宏观经济影响2气候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宏观经济1物理风险——极端天气事件和长期气候变化损害生产率、资本存量和劳动供给;2转型风险——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资产搁浅和结构性调整;3不确定性效应——气候政策和物理风险不确定性抑制投资;4金融稳定风险——气候相关损失冲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长期增长挑战3气候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构成挑战一方面,不减缓气候变化将导致长期增长潜力下降,特别是农业依赖型和地理位置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激进减排政策可能带来短期经济成本最优策略需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并考虑代际公平问题,这涉及社会贴现率等规范性选择绿色增长政策4绿色增长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核心政策包括碳定价机制;支持清洁能源研发的创新政策;绿色金融措施,引导资本流向可持续项目;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源重新配置;配套措施,如再分配政策和就业培训,确保公正转型,减少调整成本人口老龄化的宏观影响中国老年抚养比日本老年抚养比欧盟老年抚养比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人口结构变化,主要由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驱动上图显示主要经济体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的上升趋势,中国老龄化速度尤为迅速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生命周期理论预测,随着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总体储蓄率会下降,因为退休人口倾向于消费积累的财富这可能导致资本积累放缓,对长期增长形成挑战老龄化还对公共财政构成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养老金和医疗支出压力上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系统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面临可持续性风险,因为缴费人口减少而领取人口增加许多国家正实施养老金改革,包括提高退休年龄、调整给付水平和鼓励补充养老金计划医疗支出也随老龄化上升,因为老年人均医疗支出显著高于年轻人这些变化要求调整财政政策,可能包括增加税收、改革支出结构或接受更高债务水平数字经济与宏观分析数字货币平台经济数字创新数字货币包括央行数字货平台经济指以数字平台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币CBDC和私人加密货币中介连接供需双方的经济网等数字技术正推动新一CBDC是央行发行的法定活动,如电商、共享出行轮创新浪潮这些创新对数字货币,与实物现金共等平台经济的宏观影响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争议存,可能采用账户模式或包括通过降低匹配成本乐观观点认为将带来显著代币模式CBDC的引入和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生产率提升;悲观观点则有多重宏观影响可能增率;改变产业组织,可能指出生产率统计可能低估强货币政策传导,使负利增加市场集中度;影响就数字经济价值,或数字技率政策更有效;可能改变业形式,增加灵活就业但术尚未充分扩散应用理银行业务模式,影响金融可能降低工作稳定性;给解数字创新对经济增长路稳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传统统计和政策框架带来径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本,提高支付系统效率挑战重要课题第六部分中国宏观经济专题中国经济特殊性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具有独特特征,包括政府在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刻结构转型,从投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渐进式改革路径、资与出口驱动转向消费与创新驱动,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快速城镇化进程、从制造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升级,从传人口结构变迁等这些特殊性意味着统产业转向新动能培育这一转型过标准宏观经济理论在应用于中国时需程既面临增长速度放缓的阵痛,也为要适当调整,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实现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要考虑中国实际挑战与政策应对中国当前面临多重宏观经济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债务风险管理、收入分配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等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平衡短期稳定与长期结构调整的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奇迹1978-2022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约9%,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增长奇迹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高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政策是增长奇迹的关键催化剂,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价格市场化、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价值链等从增长源泉看,要素积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共同驱动了中国的快速增长资本积累贡献尤为突出,得益于中国极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劳动力投入增长也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部门转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则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随着中国步入中高收入阶段,增长模式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未来增长更加依赖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描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中国在2010年前后达到或接近这一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枯竭,工资增速加快,加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放缓,导致中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这一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更低劳动密集度方向转型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业正经历腾笼换鸟式升级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逐渐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表明中国尚未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现象服务业主导型增长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15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最大产业部门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优化,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增长放缓,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快速发展服务业主导型增长有助于扩大就业、提高消费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创新驱动发展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和人口红利减弱,中国必须更加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创新成果显著增加,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正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力量,推动中国从模仿型创新迈向自主创新,从跟随者转变为某些领域的引领者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货币政策操作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稳健中国财政体制具有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中国强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等的协调作为常态政策取向政策工具包括数量工具(准不匹配、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特点财政配合近年来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价格工具(存贷款体制改革方向包括明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机制,包括金融委等高层次协调平台政策协调重基准利率、LPR、公开市场利率);结构性工具任;完善地方税体系,提高直接税比重;规范地方点包括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短期稳定与长期改(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2018年以来,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深化预革协调;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国内中国逐步构建以LPR为核心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增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透明度政策与国际政策联动强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2009年前)——主要限于边境贸易结算;加速发展(2009-2015)——推出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调整期(2015-2018)——受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动管理影响,国际化进程放缓;新一轮发展(2019至今)——随着金融开放加深和数字化推进,国际化步伐重新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离岸人民币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主要包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离岸中心这些市场提供人民币存贷款、债券发行、外汇交易等服务,形成独特的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体系离岸市场发展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接触人民币资产的渠道,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了经验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初始权重为
10.92%,这是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里程碑加入SDR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认可,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也为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开放和改革创造了条件未来路径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路径包括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使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加强货币合作,扩大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规模;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借助数字化促进国际化进程中国金融体系演进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内容,经历了渐进推进过程主要里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采取渐进式路径,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碑包括1996年开始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2004年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先实体后金融原则主要开放措施包括QFII/RQFII制度引入境外投资者;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2019年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沪深港通、债券通连接境内外市场;QDII允许境内投资者海外配置资产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也带来银行息差收窄、金融机构竞争资本账户开放促进了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同时中国也保留部分资本流动管加剧等挑战理措施,以防范系统性风险1234金融结构多元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国金融体系正从以银行为主导转向多元化结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和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经历了从统一到分业再到协调的演变2018年机构改革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日整合银监会和保监会成立银保监会,形成一行两会(央行、银保监会、证益活跃;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多元化发监会)格局,并强化了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监管改革重点包括加展增强了金融体系的弹性和效率,但同时也带来监管协调等新挑战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系统性风险防范;规范金融创新活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市场结构特征价格动态调控政策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独特特征土地国有,住2003年以来中国房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经历多轮周期,形成了包房商品化程度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城市分化明显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由于经济活括需求端、供给端和金融端的综合调控体系高(约7%);住房自有率高(约90%);户籍力强、人口净流入,房价涨幅较大;而部分三需求端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供给端制度与住房市场紧密相连;政府调控力度大四线城市特别是人口外流地区则面临去库存压包括土地供应管理、保障房建设;金融端包括这些特征使中国房地产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力房价上涨主要由经济增长、城镇化、货币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房企融资监管长效机在显著差异,分析时需考虑中国特殊国情宽松、土地供应限制和投资需求等因素推动,制建设方面,正在推进房住不炒定位、租购也与中国高储蓄率和金融投资渠道有限相关并举、因城施策等政策,以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财政模式中国土地国有制度下,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通过征地、出让获取巨额收入,这些收入在当地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平均约40%)土地财政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大量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土地增值收益巨大;预算软约束和政治激励等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历了多阶段演变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建立了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同时开展存量债务清理置换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防范系统性风险长期解决之道在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稳定收入来源;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强化债务预算约束和风险管控中国养老保险体系360%支柱结构替代率目标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支柱养老金理想的工资替代率水平18%30%老龄化率预计增长202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2050年中国老龄化率预测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中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亿,约占总人口的22%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系统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未富先老现象使中国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以三支柱结构为框架第一支柱是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计划目前第一支柱占主导地位,而第
二、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养老金改革方向包括完善统筹层次,推进全国统筹;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基金投资范围,提高回报率;加快发展第
二、三支柱,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政策是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构建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包括战略规划(如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财税激励(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研资助(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政策目标是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产学研协同是中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传统上中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近年来,通过建立各类技术转移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机制,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已成为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的主体,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正在改变中国创新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集群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典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平衡区域差距的系统型案例包括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长三角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这政策主要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装备制造业集群、京津冀高科技产业集群等一差距形成的原因包括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些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专业化分工网差异;改革开放政策的区域倾斜;产业和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络;大量配套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向发达地区集聚;全球化红利在区域间分配不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一体化战略;以国家级新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均近年来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区、自贸试验区为代表的区域开放平台这些完善产业集群通过知识溢出、降低交易成本速,部分中西部地区(如成渝、中原等城市群)战略促进了要素跨区域流动,增强了区域发展和共享基础设施等机制提高整体竞争力快速崛起,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的协同性中国与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1中国已从低附加值环节跃升为部分领域的核心参与者全球生产网络整合2深度嵌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世界工厂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3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出口导向型增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工厂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
9.7%上升到2006年的峰值
64.2%,随后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出口导向战略使中国获得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产业升级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和全球环境变化,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模式正在转型主要表现为从代工生产向自主品牌和研发转变;从低端加工环节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从单纯参与全球价值链向主导和塑造全球价值链转变新时期全球价值链战略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既深化对外开放,又增强内需驱动;既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维护全球价值链稳定,又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环境规制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环境规制经历了从宽松到严格的转变早期经济增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长优先导致环境监管薄弱;进入21世纪后,环境问题日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对中国经济结构和能源体系益严重,规制逐步加强;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深度转型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包括升为国家战略,环境执法力度显著提高主要政策工具能源结构低碳化,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产业结构优化,1包括行政命令型(如排放标准、产能淘汰);市场激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张;技术创新,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2励型(如排污权交易、环境税);信息披露型(如环境存等关键技术;市场机制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信息公开、绿色信贷指引)市场绿色金融新能源产业绿色金融是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引领者光伏、风电、储4效利用的金融活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走在全球前能产业规模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世界3列,形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第一新能源产业发展得益于持续的政策支持(包括研等多元化产品体系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推发补贴、示范项目、消费补贴等)和市场扩张带来的规动将绿色金融纳入议程;2021年启动碳市场,为绿色金模效应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新能源逐步实现平融发展提供新动力绿色金融正成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价上网,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产业的重要机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规模万亿元占GDP比重%电子商务是中国数字经济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全球领先,网络零售额超过实体零售增速,线上消费已成为重要消费渠道电商发展经历了PC端电商、移动电商到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的演变,形成了综合平台、垂直平台、社区团购等多元业态电商促进了消费升级和零售业态创新,拓展了农村和下沿市场,推动了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近年来,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新增长点金融科技是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中国金融科技在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智能投顾、保险科技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部分应用走在世界前列金融科技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扩大了普惠金融覆盖面,但也带来数据隐私、金融稳定等挑战监管机构采取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的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合规创新,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框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确保金融稳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国宏观经济展望1新发展格局2高质量发展中国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根本要求,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强调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模式转略转变的背景包括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消费升级趋势明展的内涵包括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显,内需潜力巨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识增强,要求提高自主可控能力新发展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这一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发展理念要求转变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从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立足国内大市场优GDP增长率导向转向多元化发展指标体系势,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3发展趋势与挑战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趋势包括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技术创新成为增长新动能;消费升级和服务业扩张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发展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力度加大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生产率增长放缓;债务风险管理;收入分配改善;人口结构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构等结语宏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政策应用创新1理论转化为有效政策工具方法论创新2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研究领域拓展3跨学科融合与新课题探索理论创新4突破传统范式限制,发展新理论框架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中理论创新是学科进步的核心动力,21世纪以来,宏观经济学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融合微观基础与市场摩擦;纳入金融市场不完善性;考虑异质性和分配问题;结合行为经济学见解;发展开放经济复杂模型这些理论创新使宏观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更有解释力和预测力未来宏观经济学政策应用将更加注重实证基础、更加强调分配效应、更加重视长期结构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独特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经验,为宏观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素材中国经济学家应当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