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文言文《离骚》教案文言文《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忠君爱国诗人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一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忧愁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忧愁(民生之多艰)(皇帝昏庸,贤愚不分)(小人离间)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文言文《离骚》教案2【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一—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
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一一“灵均”《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参考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I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I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I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I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I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I早起拔取毗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I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I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I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I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五、问题探讨
1、概括1——4句诗的大意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写了什么?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9—12句写了什么?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13—20句写了什么?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I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I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大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羸,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六、拓展讨论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为什么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注意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补充背诵的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