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D.牧,指修养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认为修身只有重视貌、言、视、听、思五事,才能做到庄重严肃、耳聪目明、善治善谋、为人圣明B.单襄公从晋厉公视远步高中判断出晋国不久将有动乱后来,晋厉公被杀的事实应验了他的预测C.夏桀、商纣王、周厉王和周幽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由于过错太多而失掉威严,最终身死国灭D.君主是舟,百姓是承载舟的川泽,水流的方向决定了舟的航向,百姓的美恶是君主行动的缘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译文2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译文
14.成公君臣讨论晋厉公被大臣杀害一事时,里革指出了晋厉公哪些过错请简要概括【答案】
10.BDF
11.D
12.D
13.1会合诸侯是关系民众的大事,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兴衰存亡的契机或端倪2统治民众的人,他的威严是极大的丧失威严以至于被杀,他的过错一定太多了
14.放纵奸邪,不体恤百姓,不专心推行善政【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不是乐师、太史,怎么会观测天意?我只不过从晋君的仪容,料定晋国必定会发生祸乱罢了“吾非瞽史”是判断句,后面B处断开;“焉知天道”是反问句,且“知天道”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吾见晋君之容”主谓宾齐全,应在宾语后F处断开“殆”是状语,修饰“祸二不断开故选BDFo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所以他的过错是在“狂”啊!/所以国家将没有灾祸B.正确都是“或者、还是句意请问是从天意看出还是从人事预测?/或者推究他成功和失败的过程C正确违背;差错句意说话不算数,一天天的更加违背信义/女子的行为没有什么差错,男子的品行却一变再变D.错误文中的“牧”是治理、管理;“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是养句意况且做国君的人,需要治理百姓并挽救他们中的邪恶之人/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并加强身的道德修养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百姓的美恶是君主行动的缘由”错,原文“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强调的是“国君起决定作用,百姓无法左右国君的意志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判断句,会合诸侯是关系民众的大事;“合”,会聚、聚合;“于是”,从这里2“君”,统治;“至于”,以至于;“杀”,被杀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可得出放纵奸邪,不体恤百姓,不专心推行善政【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经典著作说“要慎重地对待五件事五件事分别是一是外貌态度,二是言语,三是视觉,四是听觉,五是思维态度要恭敬,言语要正当,视觉要明亮,听觉要清晰,思维要通达恭敬就会严肃,言语正当就能治理的好,视觉明亮就能够智慧,听觉清晰就能有谋略,思维通达就能成为圣人J外貌态度不恭敬,这就是不恭敬的表现“肃”就是“恭敬”的意思在内叫“恭二在外叫“敬君主立身行事,体态容貌不恭敬,态度轻慢、不顺从,就不能敬畏各种事务过失在于疏狂轻率所以他的过错是在“狂”啊!历史记载成公十六年,晋公在周柯陵大会诸侯单襄公见晋厉公眼睛只看远处,走路脚步抬得高单襄公说“晋国很快会发生内舌鲁侯说“请问是从天意看出还是从人事预测?”回答说“我不是乐师、太史,怎么会观测天意?我只不过从晋君的仪容,料定晋国必定会发生祸乱罢了有道德的人眼神决定手足的行止,行步的进退随之跟从,因此,看一个人的仪容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啊眼睛看东西的目光要得当,行步的快慢随眼光而动现在晋侯那样子,眼睛看远处而脚步抬得高,眼睛所视与手足的行动相违背,脚步的进退不与眼光相协调,他的心思必定在想别的眼睛和手足的行动已经不相跟从,这个人怎么会长久呢?会合诸侯是关系民众的大事,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兴衰存亡的契机或端倪如果国家没有什么祸患,它的君主参加会盟,走路说话看物听言,必定都没有可指责的,就可以看出君主的德行眼睛看着远处,一天天自绝于正义;脚步抬得高,一天天抛弃了仁德;说话不算数,一天天的更加违背信义;听多了奉承话,一天天背离君主的名声那眼神用以表现道义,行步用以表现德行,说话用以庇护信誉,耳朵用来分辨万物的声名,不可以不谨慎啊!丧失了部分,本人有灾祸,全部丧失,国家随之而灭亡晋侯已经丧失了两样,我才有这样的推测“这以后二年,晋国人杀了厉公总之这种类型的,都是外貌态度不恭敬的灾祸材料二晋国人杀了晋厉公,鲁国防守边境的官员把这个消息传回国内,鲁成公正在朝堂上成公听到后说“臣子杀死自己的国君,这是谁的过错?”大夫们无人应对里革回答说“这是国君的过错统治民众的人,他的威严是极大的丧失威严以至于被杀,他的过错一定太多了况且做国君的人,需要治理百姓并挽救他们中的邪恶之人倘若国君放纵自己的私心邪念而抛弃治理百姓的职责,百姓中发生的邪恶事件没有人关注,就等于极大助长邪恶之人的气焰倘若用邪恶的办法治理民众,政事就会败坏而无法挽回施行仁政不肯专一到底,就无法指使百姓国君到了灭亡的地步也没人体恤,还要这样的国君做什么?夏桀出逃到南巢,商约王死在朝歌,周厉王被流放到地,周幽王在戏山身亡,都是出于同样的过错国君,就如同滋养万民的川泽国君推行的政令百姓都听从,好坏都由国君决定,百姓怎么能左右国君的意志呢?“。


